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转注定要发生吗

(2008-08-24 11:45:32)
标签:

股票

 

清议:反转注定要发生吗

 (《每日经济新闻》专稿,请勿转载)

 

说到熊市到牛市的反转,巴菲特有句名言:“不知何时发生,但注定要发生”。对于至今仍在坚守在股市的投资者来说,这句话或许能够反映大家的心态,也不失为最好的心态。

 

经过10个月的持续下跌,A股平均市价已跌去了六成以上,成为全球股市同期表现最糟糕的市场。不过,到目前为止,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依然获得四成左右的增长。如不出预料,这很可能也是剔除石油石化和电力两大板块后国内上市公司上半年最终的业绩增幅。

 

眼下的问题显然不在于估值风险,毕竟目前A股平均预期市盈率仅为16倍。考虑到石油石化和电力板块的市盈率仍处在高水平,应当说,除此之外的A股平均市盈率更低,当然也更有吸引力。

 

不必怀疑市场已蓄积了足够的反弹能量,否则,周三市场就不会因一则利好传言而激发出“井喷行情”。

 

依据我的长期观察,所谓的利好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比如说,传言中的扩大内需以及稳定股市和房市等政策利好,确实具有十足的必要性。按照流通市值计算,最近10个月发生在股市的财富损失接近4万亿元,如剔除因限售股解禁而释放的流通市值,损失额则大大超过4万亿元。这相当于2007年国内职工工资总额的1.5倍,或2006年国内住宅销售总额的两倍。毋庸置疑,绝大部分的流通市值损失是由居民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扩大内需,稳定房市,防止房价下跌对银行体系信贷质量的冲击,无论如何都应当首先稳定股市。想想看,当股市下跌继续导致居民收入负增长,并因此降低消费预期和实际购买力,扩大内需如何不会变成一句十足的空话呢?

 

价格改革是另一个注定要发生的利好。没有人可以否定国内在能源领域遭遇的供给短缺。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能源领域的供给短缺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成为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最显而易见的因素。必须承认,此前的成品油价上调,以及两次上调上网电价,因为没有触及价格形成机制,所以算不上是价格改革,只是为缓解供求矛盾而采取的临时性应急措施罢了。但是,要想长期解决国内能源的供需失衡问题,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快价格改革,包括推进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国际接轨与建立市场化的煤电联动机制等。

 

目前的价格管制,在背离市场价格方面,程度在过去20年当中可谓空前。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成品油以及电力等领域的价格管制,是导致1~7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放缓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权重股出现亏损以及由权重股带领的股市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其中,仅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只权重股跌去的市值,就占过去10个月A股总市值损失的一半。如此说来,价格改革之于股市反转的意义十分重大。这让人相信,没有价格改革,没有石油石化股业绩的恢复性上涨,股市就不会出现真正的反转。

 

另一方面,为保经济增长,从紧货币政策同样是注定要放弃的。这也是催生股市反转的重要力量。在从紧货币政策连续执行了20个月之后,标志是连续加息,特别是一鼓作气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央行在近期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承认:“常规的对冲流动性及加强信贷调控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就是否结束从紧货币政策这一话题来说,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权威同时也是比较明确的说法。如不出预料,央行将在下半年会暂停或明显减少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便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为信贷扩张提供支持。

 

在大宗商品市场方面,过去一年呈持续下跌态势的金属期货及现货价格,令人们无法笼统地谈论所谓成本推动型通胀,至少在有色金属行业不是如此。当然,这也是导致股市有色金属板块全线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际大型金属原料供应商已于近期做出减产的决定,以对抗持续的价格下跌。这有可能形成市场的自我纠正。此外,有迹象显示,在连续反弹8个百分点之后,美元升值已出现转机。应当看到,由于增加外国的美元储备以及吸引其中的一部分反过来购买美国国债,虽然增加了美国的债务,但也在事实上为美国经济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金支持,因此,美国人并不欢迎强势美元,尽管美国政府官员一直声称强势美元的重要性。综合起来看,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大宗商品市场上的金属熊市注定要结束,并重新回到牛市的轨道。但这究竟会在第四季度发生,还是在明年二季度发生,目前看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说到出口,很多人担心持续调整的房市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会进一步打击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进而在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削弱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但这未必不是片面之辞。按照8月份《经济学人》刊登的一篇文章的观点,只要发达国家无法解决高劳动力成本的问题,进口更多的廉价中国产品就是这些经济体对抗国内通胀最富有成效的手段。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的出口问题并不是外部需求减弱导致的,而是国内出口政策导致的,或者说是自己限制了自己,而不关别人的事儿。

 

大师就是大师。本文开头所引述的巴菲特的话,降落到目前的中国股市,还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