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证券/理财 |
清议:经济学人不能自说自话
来自国统局的总经济师近日在“2007冬季光华校友学术论坛”发表的言论令我大跌眼镜。这倒不是由于他有什么新的发现,而是由于他什么也没有发现,并在漠视事实的情况下对国内通胀讲了足以妨碍公众做出正确判断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目前的CPI记录未创11年新高
国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CPI自1996年创下8.3%的近12年最高记录后,第二年便迅速降至2.8%,并在1998年、1999年和2002年先后三次录得负增长。尽管近11年以来也曾出现迫使央行采取加息行动的、较高的CPI涨幅,但记录显示不过是3.9%,时间是在2004年。至于2005年和2006年的CPI,大家一定还记得,不过是1.8%和1.5%。
没错,上述CPI记录全部是按年率计算的。就此说来,所谓6.5%的CPI未创11年新高的观点,马马虎虎在同一律上是正确的。但是,既然几乎所有人都确信2007年的CPI涨幅将在4.7%以上,在符合同一律的情况下,目前的CPI记录,确切地说是按1~10月或者按1~11月计算的不完全但高权重的CPI年率,创11年新高的判断依然可以成立。
我不明白来自统计局的高位阶公务员为什么要一再否认事实。
第二句话:宏观经济研究需要假设
看上去这句话似乎没错。但请注意,如果假设所设定的情形是完全脱离实际的,或依据以往并延续至今的事实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那么,该等假设就是非常错误的,错误的核心还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
据报道,此位阶颇高并带有学术色彩的公务员认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从行为研究的假设看,涉及到农民的机会选择问题。也就是说,是多养几头猪合适还是去城里打工合适?他特别强调:我们搞宏观经济研究,恐怕需要这样的假设。
我很怀疑这位公务员最近10年是否下过乡,是否走到农民中间就农村经济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如果我的怀疑是错误的,他一定会知道,农村经济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是劳动力过剩。反过来讲,如果他不能否认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他就应当明白,所谓要么多养几头猪,要么进程打工,并不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会面对的难题。如果养猪能够像进城打工那样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那么,远远没有做到充分就业的农民家庭,会一样都不少,也就是说:原本就不大会进城打工的公婆会在农村多养几头猪,原本就会进城打工的儿子儿媳照样会进城打工。
实际上,导致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真正原因,是在失去政府对农村牲畜防疫必要的公共支出后,大幅上涨的防疫支出成为迫使农民放弃养猪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所谓的粮价或饲料价格上涨其实还是颇为次要的原因。
第三句话:目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我首先要强调的是,在当前CPI月度涨幅持续高达6.9%的情况下,不应当用“物价上涨”这个词来取代“通货膨胀”的结论,因为“持续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胀”。需要提醒那些偏听偏信西方经济学的人注意,我这里给出的通胀概念,大体上来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进一步说,正统的通胀分析方法在讲到“结构性”这个词的时候,通常是指三个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即存在于消费者物价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料购进价格指数(后两个共称为生产者物价指数)之间、较多从传导方式上理解的关系,而不会过分拘泥于CPI或PPI统计对象上的结构性。
就像5个手指不一般齐的道理一样,任何时期的CPI构成元素的涨幅都不可能是同步的,而且往往是在人们吃不饱肚子(为便于理解而不得不说得夸张点)的同时会由于削减衣着支出而导致衣着类消费品价格下降。如果可以这样否定全面通胀的话,那么,人们可能永远不会遭遇全面通胀。
随着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料购进价格指数的披露,由于前者当月记录高达4.6%,后者当月记录为更高的6.3%,考虑到它们属于前瞻性物价指标,并总是会将自身的波动正向地传导至CPI,因此,此前因粮食价格上涨主导的结构性通胀,已毋庸置疑地转变成全面性通胀。
我不能理解,确切地说是坚决反对任何以各种理由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经济学研究。后者将导致已经存在的经济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换一个角度讲,那些自说自话的经济学人,可能是为了逃避来自公众依据事实进行的检验。想想看,那些经不起事实检验的经济学观点,究竟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