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央行紧缩政策掩盖了储蓄过剩矛盾
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在于供求平衡。稍有宏观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应当等于总需求,后者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当央行一再声明其货币政策的部分目的是用来调节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时,实际上是在承认,因总产出小于消费需求而形成的储蓄,应当等于投资。
那么,为什么储蓄应当等于投资?道理很简单,因为储蓄是明天的消费,而为了满足明天的消费,就必须增加今天的投资,形成对资本品的需求,也就是对投资的需求,并由此实现总产出与总需求的平衡。否则,宏观经济最基本的平衡关系就会被破坏,且必然导致明天的供不应求,以致通货膨胀。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推翻这一平衡原理。
在很大程度上,金融机构的存款是由储蓄推动的,而贷款是由投资推动的。因此,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平衡可以透过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变化加以衡量。当存款增长较快时,意味着储蓄较快增长,当贷款增长较快时,意味着投资较快增长。
进一步说,正像央行所声明的那样,利率的确应当是用来调节储蓄与投资之间关系的工具。当储蓄不足以满足投资需求时,应提高利率,直到投资需求增长得到遏制为止。当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表现为过剩时,应当降低利率,直到储蓄被随后增加的投资充分消化,或者理论上讲储蓄等于投资。
本文的第一个问题由此而来:在储蓄过剩的情况下,为什么央行还倾向于加息?
证明储蓄过剩一点都不难。依据《中国金融年鉴》及月报提供的数据,2000~2006年,金融机构全部人民币存款累计增长率为170.96%,由123804亿元增长到335460亿元,其中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推动的;而同期金融机构全部人民币贷款累计增长率仅为126.77%,由99371亿元增长到2253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累计增长率仅为49.8%。
受上述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由2000年末的80.26%大幅下降至2006年末的67.17%。应当说,这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证明了当前储蓄过剩的情况。
毫无疑问,既然是储蓄过剩,央行就不应当继续加息,倒是应当减息,如此才不失为正确的货币政策。如果继续加息,吸收的储蓄更多,投资的成本更大,储蓄过剩的问题就必然更加严重。
我从不怀疑央行明白上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但我必须说,一个国家的储蓄,不仅是居民储蓄存款,也包括外汇储备或以外汇占款为形式的国民储蓄。这两个项目都构成金融机构的存款。
本文的第二个问题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掩盖了储蓄过剩的矛盾呢?
这也可以被充分证明。由于央行长期实行的以票据对冲外汇占款的紧缩政策,金融机构存款随外汇占款迅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十分有效的遏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央行的外汇占款由2000年末的14291亿元猛增到2006年末的98980亿元,累计增幅高达592.6%。这通常被理解为央行所吸收的流动性。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被央行掩盖的金融机构存款增加值。鉴于央行不吸收这一部分流动性金融机构就必然相应增加存款余额,鉴于央行在不考虑该等因素的情况下依然无视储蓄过剩矛盾,并且继续倾向于加息,我必须说,这就是被央行隐藏起来的金融机构存款或流动性,也就是说,央行长期以来奉行的货币政策掩盖了储蓄过剩的矛盾,并由此表明继续加息是多么的不合逻辑。
分析表明,如果将新增的外汇占款还原为金融机构存款,20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就不再是335460亿元,而是420149亿元,存贷比例也不是以上的67.17%,而是53.64%。这显然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储蓄过剩现象。
我必须说,本文所讲述的道理都是很简单的经济学常识。没错,央行的错误恰恰就在于常识性错误。
顺便说一句,没有必要怀疑内地的投资不足以及由此而来的全社会资本品供不应求,这充分表现在不仅城市道路而且高速公路越来越严重的阻塞,清洁生活用水和清洁空气越来越严重的短缺及相应的环保设施的短缺,高能耗产业落后产能的长期超期服役,商品房的长期供不应求,以及医疗、教育费用快速上涨等等。毫无疑问,靠加息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反却只能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本周“投资百科网”清议提问话题:大型银行股业绩前景值得看好吗
。周五会给出我的分析结果,欢迎前往讨论交流。
投资百科网文章选登
永远不要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