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近10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在开放的公民社会体系下,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来说,邻居的幸福生活总是受到羡慕的。于是,对经济增长的渴望就像对待好天气一样发自内心。如果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增长不够迅速,人们可能会选择到经济增长更快的国家或地区去谋求新生活。不仅作为经济主体或核心要素的人是如此,其他经济要素同样如此。
从市场意义上讲,经济增长的涵义是由新增需求拉动的供给增长,或者是供、需双方相对平衡的增长。这也是人们所见识的经济增长加速在绝大多数时期总是与物价上涨相伴,而在物价下跌时期经济增长总是出现减速甚至负增长的原因,以及经济增长存在周期性现象的原因。就此而言,分析地区经济增长,与分析市场销售增长机会、探讨投资可行性、遴选股票以及判断不同职业的就业与工资前景等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围绕供需平衡进行的,只是分析对象和分析工具有所不同而已。
受地理、历史、人口等因素决定的国内地区之间经济差距一向是巨大的。例如,1978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为青海省的11.99倍,内蒙古的3.20倍,云南的2.69倍,河北的1.01倍。研究表明,即使在最近10年当中,该等差距总体上也未能缩小,反而继续扩大。例如,1996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是河北的1.89倍,云南的4.37倍,青海的35.51倍。到2005年,广东省与这3个省份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依次扩大到2.15倍、6.25倍和39.95倍。只有一个例外,1996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是内蒙古的6.62倍,到2005年降至5.68倍。毫无疑问,这种在地区之间由增长差距导致的动态不平衡远远要比由地理、历史、人口原因导致的静态不平衡更富有意义,观察与评价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可以为政府、企业以至个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地区生产总值(GRP)是地区经济评价当中最核心的指标,表示地区常住居民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指标意义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基本一致。按支出法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个部分,其中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资本形成总额由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额构成,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按收入法核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个部分。从边际关系讲,影响最终消费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由劳动者报酬和部分营业盈余构成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间接因素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额,表示因扩大再生产而增加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而资本形成总额增长主要是最终消费、出口、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营业盈余增长的结果。考虑到国内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在过去28年当中一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就边际关系来说是颇为稳定和被动的,因此在经济增长评价时通常不必加以考虑。此外,各种价格指数尤其是消费价格指数和投资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地区经济增长也产生重大影响。
受此指引,地区经济增长评价主要是围绕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物价指数、地区家庭人均收入、地区零售总额、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进出口贸易六项关键指标进行的。我认为,尽管该等指标不足以深入、充分反映地区经济状况,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逻辑性,至少是公众相对较容易把握的宏观经济分析指标。
受国内经济增长“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上海”这一流行观点的影响,10年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流向的第一选择是广东或上海。的确,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非广东省莫数。凭借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广东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5.8亿元累计增长到1995年的5734亿元。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浦东新区大规模建设的开展,上海市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756.45亿元累计增长到1995年的2462.57亿元。然而,到1995年以后,情况开始出现改变。最突出的情况是,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无论是广东还是上海,无论是以广东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区还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泛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都开始落后于环渤海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GRP)是地区经济评价当中最核心的指标,表示地区常住居民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指标意义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基本一致。按支出法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个部分,其中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资本形成总额由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额构成,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按收入法核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个部分。从边际关系讲,影响最终消费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由劳动者报酬和部分营业盈余构成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间接因素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额,表示因扩大再生产而增加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而资本形成总额增长主要是最终消费、出口、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营业盈余增长的结果。考虑到国内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在过去28年当中一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就边际关系来说是颇为稳定和被动的,因此在经济增长评价时通常不必加以考虑。此外,各种价格指数尤其是消费价格指数和投资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地区经济增长也产生重大影响。
受此指引,地区经济增长评价主要是围绕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物价指数、地区家庭人均收入、地区零售总额、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进出口贸易六项关键指标进行的。我认为,尽管该等指标不足以深入、充分反映地区经济状况,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逻辑性,至少是公众相对较容易把握的宏观经济分析指标。
受国内经济增长“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上海”这一流行观点的影响,10年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流向的第一选择是广东或上海。的确,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非广东省莫数。凭借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广东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5.8亿元累计增长到1995年的5734亿元。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浦东新区大规模建设的开展,上海市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756.45亿元累计增长到1995年的2462.57亿元。然而,到1995年以后,情况开始出现改变。最突出的情况是,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无论是广东还是上海,无论是以广东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区还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泛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都开始落后于环渤海地区。
最近10年或1996~2005年,环渤海地区中的天津、北京、内蒙古、河北、山东两市三省GRP平均增长率为11.91%(详见图表4);泛长三角地区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GRP平均增长率为11.46%,其中上海为11.50%;泛珠三角地区中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省GRP平均增长率为10.14%,其中广东为11.44%。最近5年或2001~2005年,按同样口径计算的上述三个综合地区GR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17%、11.95%和10.91%,其中,上海和广东分别为11.65%和12.51%。不难看出,环渤海地区已逐步取代泛珠三角地区及广东、泛长三角地区及上海,成为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综合地区。
图表4: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率排名(%)
图表4: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率排名(%)
内蒙古
天津
江苏
山东
浙江
西藏
上海
福建
广东
河北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