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聆听“水的唇语”—第三届叶红诗奖首奖得主徐红专访

(2009-01-04 20:03:30)
标签:

水的唇语

叶红女性诗奖

新安晚报

徐红专访

文化

分类: 诗人评论/访谈

  

    新年伊始,非常感谢《新安晚报》副刊部马丽春主任和王文跃记者在百忙中和雪相约了这个专访。在此雪谨祝他们新年快乐、好运!并祝大家健康幸福!(访谈后附徐红作品连接)——徐红  
 

 

   13 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新安晚报  编辑:王文跃  文化专题

 ———————————————————————————————————————

   聆听“水的唇语”—第三届叶红诗奖首奖得主徐红专访

     

聆听“水的唇语”

——第三届“叶红女性诗奖”首奖得主徐红专访

 

 

    几经邀约,她终于翩然而至。坐定,她略显羞赧地拿出了一本印刷精美的诗集――《水的唇语》,中国文联出版社去年11月份才推出的。

    她很不习惯记者面对面单刀直入式的“盘诘”。顿时,休息室升起一丝尴尬的薄雾。三分钟后,她做出一个决定,由记者将采访提纲发至她的邮箱,“我会认真对待的,最短时间给你回复。”手机铃声响起,她找了个合适的借口离开,给记者留下了一个急走的背影。
    几天后,2009年的第一个夜晚,“白雪”(徐红的笔名)终于有了回音。

 

聆听“水的唇语”—第三届叶红诗奖首奖得主徐红专访

 

问鼎“叶红女性诗奖”

 

    记者先祝贺你去年在全球华人女性最具实力诗奖“叶红女性诗奖”中得了首奖。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进入“叶红女性诗奖”评委会视线的?

    徐红:谢谢。其实过程很简单。去年主办单位发布了大赛征文通知,我从诗友那里听说了,就把自己的两首作品《欲望天堂》和《仿佛水淹没糖》寄给了台湾的主办单位。2008年8月底,对方以信件的形式通知我得奖。

    记者:拿到获奖通知时挺意外的吧?

    徐红:是很意外。作为诗人,我知道这个奖项是专门面向全球华人中的女性诗人而设的,在诗歌界很有份量。

    记者:听说首奖的奖金还挺丰厚的?

    徐红:是的,是10万元新台币,还有一座奖牌。

    记者:颁奖礼是在台湾举行的吗?

    徐红:不是,大陆诗人的颁奖典礼是在上海。去年10月,主办单位通知我到复旦大学参加颁奖礼,那天,台湾叶红之子钟祥先生也专程赶来参加了颁奖礼。大陆和台湾的许多家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叶红女性诗奖” 好几位决审评委,像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淑苓,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教授陈义芝等,还有台湾著名女诗人冯青等,她们都分别撰文对拙笔写了评论文章。

    记者:你那天准备了获奖感言了吗?

    徐红:当然要准备了。这是颁奖典礼上的一个流程。

    记者:还记得当时自己是怎么说的吗?

    徐红:我在获奖感言中这样叙述:……无论欲望多么喧嚣,当代诗歌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有生命的存在就有诗意。灵魂深处纯净而疼痛的美,它们存在,虽然肉眼无法看见,它们通过我们的母语显现,因而更具有质感和丰富多样性,更弥足珍贵。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诗人是有福的。”

    记者:你是如何“犒赏”自己的?

    徐红:我用这笔奖金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水的唇语》,里面收录了我105首最新短诗,以及新创作的《九歌:莲花》、《无端》、《神秘的酒歌》3首长诗。这10万新台币全部用到了新书的出版发行中,这是我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少女情怀总是诗

 

    记者: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诗歌的?

    徐红:真正迷恋上诗歌是在我的少年时代。在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诗是什么,我只是对这个世界感到无限热爱、迷惘和新奇。我祈望在诗歌中触摸亲切的乡情,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感知灵魂深处的生命气息。也许这一切都是天意吧!诗歌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唤醒。

    记者喜欢中国的古典诗歌吗?

    徐红:喜欢,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中国古典诗歌将艺术美深深地融入诗歌的血肉之中,给人一种美感的奇妙享受。

    记者:能否说得再具体些?

    徐红:我喜欢的诗真是不胜枚举,比如《诗经》里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词》。而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更是写得荡气回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但愿长醉不愿醒”,其文采、意蕴之奇,抒发之淋漓尽致,令人击节赞叹!   

    记者:你这种阅读上的爱好跟你当时的生活有关联吗?

    徐红:是的。那时候,我们吃的是口粮和玉米饼,在田里拣拾麦穗和落花生,打秧草,放牛,划着木盆去荷塘里采莲子,在夏夜纳凉、听老人讲故事,冬天在雪地捕捉麻雀,或者围着火炉烤红薯。一切都自然天成,寻常的景色和平凡的人都是那么美,山水和田园如水墨画。

    记者:这么美的生活画卷啊?你都在作品中有记录吧?

    徐红:是的。大山、土地、乡民使我自幼离开故土漂泊不定的心灵感到慰籍和充实,所有这些都成为了我最初的诗歌。

    记者:是否还记得自己第一首诗发表的时间、刊物吗?那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徐红:记得非常清楚。我第一首诗发表在1982年的《辽宁青年》上,是一个中学生的感悟、励志短章。

    记者:当时肯定很激动吧?现在回过头再看这首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徐红:当时的心情真的可以用“激动万分”来形容。呵呵。现在看这篇作品,好象是在看自己小时候,很稚嫩。

    记者:请介绍你青涩之年步入诗坛的一两件趣事,或者感动。

    徐红:让我感动的人和事太多了。比如市文联老师对我这个小作者的支持关怀,和一些报刊和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对我这个无名作者的鼓励。在八十年代是诗歌最热的时候,他们从全国成千上万的稿件中选发了我的照片和诗歌。还有我中学时代的恩师欧阳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他高声诵读我那些小诗的样子,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他当初送给我的古旧的《白香词谱》,我想在这里告诉远在天堂的恩师,我永远怀念他。(聊到这里,徐红说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记者:诗歌于你而言是什么?

    徐红:我喜欢干净、温暖的诗歌,有境界,有亲和力,有回味,蕴含着自然美和人格美。诗歌对我来说,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唤醒和感动。是守望。是的,“守望”。感谢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我的新专集《水的唇语》序言里用了如此美好的语词。

 

一本只写水的诗集

聆听“水的唇语”—第三届叶红诗奖首奖得主徐红专访

 

    记者:你的新诗集《水的唇语》里全部是与水有关的文字。为什么这么喜欢写水?

    徐红:我喜欢写水,是女人的天性使然,又不仅仅是。如果你看过了我的诗集,你会发现,在那里面,水已经跳出了物质上的范畴,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主题,譬如“爱”、“灵魂”、“人性”、“大自然”、“欲望”、“生命”,等等。我想,作为生命象征的水这样不止不息地流淌在我的文字里,这与我漂泊的身世,对生活的无限感恩、热爱和信仰密不可分。

    记者:你介意“女性诗歌”这样的称呼吗?在你眼中,诗歌作品有没有性别上的特征?

    徐红:呵呵,我并不介意“女性诗歌”这个评价。这一点我在上海领奖时就已经表述得十分明白。写作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写作的时候,我并不过多地去注意自己的性别特征;但作为女诗人,我不否认自己身为女人。这是个矛盾的统一。我不拒绝自己的诗歌带有女性特征,如同不能拒绝自己是女人。

    记者:你理解中的“女性诗歌精神”是什么?

    徐红:纯良、真爱、善美。女性诗歌,即是女人的诗歌,它有着唯美、敏锐、细腻、活力、感性,神秘深邃的特质,以及对善和美的渴求,也有它作为女人的独占性和私秘性。譬如,女人的分娩和身体内部的疼痛,男人是无法亲历和体会的。我一直认同并欣赏这样的观点:就诗歌写作而言,女性完全可以与男人分疆而治,又能与男人阴阳相融。

    记者:在很多人眼中,诗人都是多愁善感的,你对自己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定位?

    徐红:我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看什么都新奇,都好,哪怕天大的烦恼也都可以化解。我自信、温和、专注,也很爱面子,有点多愁善感。特别重朋友、重感情。做事很执著,也很用功。

 

震灾、“梨花体”及其他

 

    记者:去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网络间突然出现了很多感人的诗篇,对于这种诗歌的突然爆发,你如何理解?

    徐红:文载人间正道,大爱出真诗。任何一个有着良知的作家和诗人,在面对我们民族经历这种苦难的时候,都不会沉默,不会缺位。

    记者:你当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心情?

    徐红:也许你会觉得意外。那段时间,有关地震灾害的诗,我一首都没有写,我在以自己的仪式在向逝者表示默哀。

    记者:是否参加了向灾区群众献爱心的活动?

    徐红:这是肯定要做的,不仅作家、诗人,但凡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这样做。我参加了73位作家和诗人向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捐款救助活动,用实际行动写下了自己特殊的诗行。(徐红说,这份73人的捐款名单,至今仍珍存在她的博客文集“情系汶川”栏目里。)

    记者:你和河北女诗人赵丽华熟吗?

    徐红:我和女诗人赵丽华并不熟悉,只是在博客上相互有过几次留言。

    记者:你觉得赵丽华的作品语言、意境如何?

    徐红:我读过她的诗,但不甚了解。

    记者: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歌去年曾被批得一踏糊涂,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徐红:我的理解是,这是现代口语诗歌写作所遭遇的极度尴尬。

    记者:前些年一直有人高喊“诗歌已死”,根据你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你觉得中国诗歌真的“衰”到了这种地步了吗?

    徐红:天地有大美,人间有真诗。有生命的存在就有诗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绝不是一句“诗歌已死”能够抹杀的。

    记者:平时人际交往中,诗人身份为你赢得了外界的尊重吗?

    徐红:我做人比较低调,很少主动与人谈及写作。我觉得写诗是很自然平常的事情。但诗人身份确实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新浪开博两年来,很多热心的读者朋友给了我真诚无私的支持和鼓励,令我非常温暖感动。我想,这也许算是一种“民间认可”吧!

    记者:平时喜爱看什么样的电影?文艺片?言情片?或其他类型的

    徐红:我比较喜欢看乡村片和言情片。看得不多,这两年主要是阅读和写作。

    本报记者 王文跃

 

 (全文和照片见2009年1月4日《新安晚报》:多媒体报纸 新浪网新闻中心:转载  

    

 

  徐红诗歌更多与水相关主题:

“被爱时,水泽寂静。天地初心”

保留一种美,如归舟静泊

永恒之美,就像远方。今夜,水的覆盖,寂静,而神秘

感觉到爱这水里痛苦的黄金

“在蜜酒般的夏日,水罐和阴凉是安静的。”

“我辜负了月光下很多旧日子。”

长满青草的心,覆着雪

缘来,都只为了安静

“你的果实摘取我,我今天出生。”

行走渊上,在炭里取火

 九歌:莲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