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时事评论情感 |
分类: 杂谭杂意 |
高考衍生话题:是人就一定是残障的
几百万人十二年寒窗落脚在这个酷暑,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了序幕。
有关高考,人们的思考已经太多,我倒更想说的是由高考联想到的我们的用人观念,尤其是选拔干部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选拔干部的观念是什么?标准又是什么?
简单地说,大概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品格完美。
我们总是拿着显微镜、放大镜在寻找预备干部的缺点、毛病,某位被提名的预备干部,一旦被发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完美性便失去了,得到提拔的机会,也便因此失去了。
有人因为清高失去了被提拔的机会,有人因为爱发牢骚失去了被提拔的机会,有人因为不太善于处理同某些人的关系失去了被提拔的机会,更有人因为消极的处世观失去了被提拔的机会。总而言之一句话,失去提拔机会的,往往因为其品格的瑕疵。
理论上,这种用人观念不存在一丝问题。或者说,这种用人观念赖以建立的大前提,是正确的,是良好的。
然而,大前提正确还需要逻辑上全过程的正确来保障。也就是说,需要一个严格的科学的执行程序,才能完成大前提的设置。
问题就出在这个执行程序上面。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的是,严格的品格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人所具有的思想特征,决定了个人品格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却不是趋同性。既然如此,我们以品格的同一属性来作为选拔标准,就是一个伪命题。
其伪在于,许多希望得到提拔的人,必须伪装矫饰甚至是掩盖自己的品格差异,以便达到品格完美的终极标准。如此一来,真相被掩盖在了假象背后,组织部门考察干部的时候,很难看到考察对象的真实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被选上来的干部,貌似完美,实则是伪完美,是压抑的完美,是伪善的完美,是扭曲的完美。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在这样的标准驱动之下,人性中的伪善被极大地驱策、强化和膨胀,真诚从而彻底地丧失。真实人性一直被压抑着,压抑得越久,压抑的力度越大,最终爆发时,产生的破坏性以及毁灭性,就更加的强烈。于是,我们一再惊呼,何以将一些品格如此之差的人,选到了领导岗位上?
这样的惨痛教训,实在太多了,不需要一一举例。
相反,我们如果调整选拔观念和标准,承认人的个别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结果会如何?
个别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根本,就在于残缺和不完美,就在于对品格瑕疵的认同。沿着这一思路和理念,我们得出的是一个结论,即所有人,全都存在品格残障,完美根本不存在。
在“是人就一定是残障的”这一认识基础下,我们该怎样选拔人才?
打个通俗的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对方是瞎子,我们所要用的,肯定不是他的眼睛,而是他的耳朵。如此对方是瘸子,我们所要用的,肯定不是他的腿,而是他的手。如果对方是哑巴,我们所要用的,肯定不是他的嘴,而是他的眼睛。
人的视力失去了,听力就会极其发达;人的腿部力量弱,手部力量就会极强。
在认同对方残障的情况下,我们所用的,永远都是其强势部分,而对于被用者来说,他也根本不需要掩饰自己的缺陷,不需要包藏人性中最大的一种恶性:伪善。
人讳其短而扬其长,导向的,肯定是伪善,只有不避其短而扬其长,才会有实质上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