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时事评论 |
分类: 杂谭杂意 |
“限塑令”是官本位的复辟
除了汶川地震之外,限塑令大概是近段时间的第二大热点话题。
这个话题已经闹闹哄哄了几个月,且“限塑令”已经正式生效。对于这道法令,国人是一致叫好,虽鲜有质疑之声或者添砖加瓦之声,但真正的反对之声,根本没有。
这样说,是不是表明我的反对态度?
是的。我对此持否定态度,尽管我非常清楚,我人微言轻,反对无效,尤其是法令已经执行的今天,似乎反对不仅无效,甚至无益。可即使如此,我认为自己仍然应该将郁结于胸的话说出来。
小小塑料袋,何以成为人类不共戴天人人共愤的环保杀手人类共敌?关键在于塑料制品难以分解,以至于给人类给地球造成了巨大污染,导致了环保危机乃至生态危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地球,说不准哪一天,我们连家园都没有了。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们要限塑。退一步想,即使塑料制品罪大恶极,只有极少数人使用,对于偌大的地球,影响也不是太大。可实际情形却是,十三亿人口,几乎是无人不用,无日不用。用的人太多,量太大,所以才要限绝。限塑是客气的用语,实质,其实就是“禁塑”。
进一步分析,禁塑或者说限塑的利是什么,弊又是什么?
利是不言而喻的,人类不再使用塑料垃圾袋以及其他塑料制品的话,污染会大大减少。那么,弊呢?主要是损失,而这种损失又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人类不用塑料袋而用其他替代品,经济成本增加。虽然就单次行为来说,增加的经济成本极其有限,可是因为每个人每天都要使用,这个成本,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二是人们的时间成本增加。人们少了塑料袋的方便快捷,改用其他替代品,将会多耗费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这笔账大概不能忽略。三是生产厂家的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有大量的制塑厂不得不关停并转。
使用便污染地球,不使用则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权衡两害,取其轻弃其重。所以,限塑,似乎是惟一正确的选择,是利国利民的选择。
既然如此,那就是无可辩驳的。
至此,我们看了一个貌似百颠不破的逻辑。
我之所以在百颠不破前面加上了“貌似”两个字,就在于,这个逻辑并非百颠不破,而是一颠就破。
既然是逻辑,我们要考察的就是限塑行动的大前提,其大前提便是塑料难以分解,因此,塑料污染无法解决。
果真如此吗?笔者不妨来设想三种解决方法:
其一,假若,塑料袋容易分解呢?那还会有害吗?限塑带来的损失,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假若将这些损失的一部分拿出来,用于科学研究,是否能够攻克塑料难以分解这一科学难关?
其二,就算这一难关就像癌症一般,是不可攻克的,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不存在环保危机的替用品?研究这种替用品成本巨大?难道还大到超过限塑带来的三大损失吗?
第三,就算前两条均不可能实现,那么,对塑料制品进行有效管理,成本是否会小得多而污染危害实际是可以完全控制的?
使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条,接踵而来的麻烦是管理的难题。
限塑确实产生了巨大经济损失,可这种损失是分摊给每一个人的,若将这些损失集中起来用于科研,怎么集中?管理的难度有多大?谁都无法评估。尤其是第三种方法,让数以百计的厅长局长处长们以及数以万计当官作老爷的公务员们每天去管小小的塑料袋,且不说老爷们有沦为垃圾妇之嫌,单是要管好每个人每个塑料袋,是一项何其复杂的程序何其巨大的工程?
与这种管理上的巨大麻烦相比,最简单的管理方法,就是下一纸禁令。所以,这道禁令便出来了。
如果按照这种管理思路,我们有很多事都会简单得多。
现在的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哪怕道路扩得再宽,用不了几年,也都是路满为患,最简单的处置方法:禁止生产和使用汽车。
现在的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世界很多地方缺粮,哪怕袁隆平搞出了杂交水道,可未来的某个时间,粮食危机,仍然有可能爆发。最简单的处置方法:禁止人们饮食。
水源问题,实际已经成为一个巨大问题,最简单的处置方法:禁止饮水。
汶川地震损失巨大,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因为人们住在高楼大厦之中。相反,如果人们像古代一样,住于筑在树上的巢中,肯定不必担心地震,也不必担心洪灾。因此,处置这类危机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禁止在楼房居住。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人们之所以觉得这种话是荒唐的甚至是无理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类禁令,关系人类的生死。相反,与塑料袋相关的禁令,不会引起恐慌,还会得到一致叫好。
但你得承认,前后者之间,思维模式是一致的,逻辑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禁止人类进食就错了,而禁止人类使用塑料袋就对了?
限塑,看似简单了,其实是复杂了。对于处于管理层的官员们来说,是简单了,可对于所有民众,却是复杂了。而本文所提到的另外三种处理手法,任何一种,对于管理层的官员来说,是复杂了,可对于民众来说,却是简单了。
新旧行政观念模本的根本不同,不在模本本身,而是主导模本的观念。旧行政的观念是一种有利于官员的官本位的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新行政的观念是一种有利于民众以人为本的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并且完全赞同本文的观点的话,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一个结论:限塑令实际是有利于官员却不利于民众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