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面前的思考之十四
救人行动告一段落之后,质疑之声,随之而起,与此相对应的,是四川一些行政部门一而再,再而三的“澄清”。可显而易见,有些事,是澄而不清,也有些事,是澄而愈浊。
请看几起颇具典型的澄清事件。
澄清事件之一:阿坝辟谣事件
5月3日,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出现将要发生大地震传闻,村干部劝村民搬到户外居住。对此,居民异常不安,纷纷致电州地震减灾局求证。阿坝州地震局因此要求马尔康县防震减灾局采取措施,查找谣传来源,进行辟谣,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防止谣传进一步扩大。据随后有关政府部门公布的澄清通报称,产生这一谣言的原因,是乡干部参加县里传达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误将地质灾害听成地震灾害所致。5月9日,四川省政府网有专文予以澄清,发布消息的单位是省地震局。
马尔康县的乡镇干部可真会进乌龙球。以常识论,将地质灾害误听为地震灾害,既可认为是一个语言发音问题,也可认为是一个工作态度问题。然而,我们却不能不想到,这样的会议,难道没有文字材料?如果有,这些乡镇干部是否连小学文化程度都没有?退一步说,因为是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传达,口头传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既然是口头传达,没有文字材料也属正常。可既然是防治会议,肯定会有具体的执行措施。如果是防治地质灾害,自然不会提到户外居住之类的话。乡镇干部执行时,却出现了劝村民搬到户外居住这样的事,不是这些乡镇干部糊涂,就是他们太有才了,创造性地发挥了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
澄清事件之后几天,离“谣言”发起地250公里的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因此,这则澄清公告背后,便出现了另外两种解读。其一,确实有极负责任的个别干部曾提醒预防地震这一事实,其二,大地震的某些迹象在离地震中心250公里外都已经显露,但这所有一切,被当地政府至今掩盖。
澄清事件之二:贝森南路帐篷事件
5月19日,成都贝森南路出现一顶印有赈灾专用字样的帐篷,当地警方前往拆除这一帐篷时,与民众发生冲突,导致警方以及街道干部多人受伤。率先将这一事件向社会公告的南方都市报在文章中用了“赈灾专用帐篷被挪用”以及“民警在救灾帐篷里喝酒打麻将”等字眼。同时,该报另一篇文章称,四川省有关人士承认赈灾帐篷有被非灾民占有情况存在。
报道刊发次日,四川方面有关部门出面澄清,要点为二。其一,冲突事件,系“极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其二,“女警在救灾帐篷内喝酒、打麻将”系谣言。几天后,再次出面澄清,要点有三。“极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这种措词被改为“遭到一些不明真相群众的围攻、谩骂和殴打”,此外,强调“成都市对抗震救灾物质的管理很严格,迄今未发现任何贪污、挪用和截留等违规现象”。自然,有关女警的澄清一如既往。
至于该帐篷的来源,当时,南都记者采访警方有关人员时,他们表示,帐篷拥有者魏某称帐篷是从一小贩处买来。而澄清文告中称,帐篷系都江堰市惯口镇米市坝村受灾居民陈秀所有,其后转借给了魏媒。
该事件的要点,并不在有关部门澄清的几要点是否真实,而在对此事件的定性是否恰当。也就是说,这到底是如官方定性的“谣言”引发事件,还是民众合理的质疑事件?既然官方认定为“谣言”,谣言者,无中生有以制造混乱达到不可告人目的也。那么,官方哪怕采取再严厉的手段,都是适当的。相反,如果认定这是民众对帐篷存在这一事件进行质疑,那么,警方兴师动众,显然是高射炮打苍蝇之举。
澄清事件之二:省卫生厅澄清打人事件
5月21日,四川省卫生厅工作人员张建新乘车到江油开展工作时,被正在给车消毒的安徽17岁志愿者林某将一勺消毒水浇到,张建新将林某狠狠地抽了一个耳光。事件引起目击者强烈不满,将过程贴于互联网。26日,卫生厅负责人在抗震救灾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上非常痛心地向相关网站发出呼吁,澄清打人事件“纯属谣言”。他说,四川省卫生厅组建的六支干部队伍,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均奋战在抗灾一线。他强调,不要再做伤害前线医护人员和救灾干部的事情。
时隔几个小时后,四川省卫生厅不得不向媒体通报,承认卫生厅干部打人并非谣言,只不过误将打人者张建新当成是一位姓马的干部。
网友质疑,四川省的行政部门,在所谓“谣言”出现时,究竟抱持何种态度?是先调查还是先澄清?如果是先调查,那么,到底是调查文中提到的马姓干部,还是调查文中提到的时间地点内在事发地工作的所有干部?抑或仅凭马姓干部不在文中所提及的区域便认定此说是谣言?
澄清事件之四:范晓华澄清打人事件
事件起因是5月20日,有一70岁左右的老太太见绵阳五一广场有人搭建救灾专用帐篷,来人开着一车牌号为川BD3732的现代车。老人觉得这帐篷有异,上前询问,被一女人扇了几耳光。周围有人替老太太不平,又被四个男的打了。此举引起众怒,上百人前去,现代车多次被砸,最后掀翻。
网上流行人肉搜索,既然有车牌号,很快有人通过网络查明,车主是江油市中坝镇花园中路208号4单元范小华。于是,有网友误将这个“范小华”认定是绵竹团市委书记范晓华。
这一事件的澄清十分容易。绵竹是德阳下属的县级市,江油是绵阳下属的县,虽均属地震灾区,毕竟不在同一地方。且绵竹的范晓华根本不可能住在江油,也不可能跑到绵阳的五一广场搭建帐篷。绵竹团市委的车牌为川F70034,根本不可能是川B。
透过越来越多的“澄清事件”,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存在的工作流程,先对所有事件进行定性,也就是拿出结论,然后再为结论寻找证据。
如果像绵竹的范晓华般,有那么多可供澄清的证据,那实在是太幸运了。可别忘了,也有卫生厅马姓官员那样的证据,看似一目了然,实则由于灾区人多且管理不畅而发生张冠李戴,果是自己尴尬和被动。
最经典的例子,自然是阿坝辟谣事件和帐篷事件,从这两起事件中,我们看到一个极其严峻的政治生态。
阿坝出现了与地震有关的传言,有关方面并非慎重对待,而是先定性为妖言惑众。岂知几天之后,地震真的发生了,而辟言之词,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当地为了撇清自己,只好巧言俐辨一番。
至于帐篷事件,就是更加明显的先定性,后找证据。而所谓的证据,却又显得是那么经不起推敲。
任何错误的定性,根本不可能导向正确的结论。一个良性的政治生态,应该就像偃塞湖分流那样,严密、科学的疏导生态。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将某种郁积的能量,导向一个合理安全的出口,而不是人为的阻塞,甚至是动用一切政治工具围堵。
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有这样那样的情绪,均属正常,某些质疑之声,甚至是一种极其可爱的爱国行动,我们的政治生态,如果不能将这股民间的力量积极合理地疏导引流,后果很可能是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