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疑救灾帐篷是一场爱国行动

(2008-05-24 12:29:49)
标签:

地震

绿丝带

汶川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杂谭杂意

     质疑救灾帐篷是一场爱国行动

——灾难面前的思考之十

5月20日傍晚,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贝森南路和贝双街交叉口一角,距成都青羊公安分局东坡派出所约500米处,搭起一20余平方米的帐篷,上面印有“抗震救灾”字样,虽被蓝色油漆遮盖,但仍能辨认。

这一帐篷的出现,迅速引起了民众的关注,次日,便有多人对此表示质疑,曾有邻居戏其主人将帐篷拆掉,遭到拒绝。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1日下午,有人看到一四五十岁的男子和几个女子在帐篷里打麻将,其中一女是片警。曾有数名愤怒的学生前往质疑帐篷的来历,其中一女子答说:“市长问我我就说。”

21日晚,许多愤怒的民众聚集该帐篷前,与警方发生对峙。当时有群众拨通当地媒体的电话报料,均未获回应。其后,警方与民众发生冲突,警方将其中8人拘留。

这到底是一起怎样性质的事件?

青羊公安分局的一份文件称,21日下午,东坡派出所一副所长带队,检查辖区内是否有人使用“抗震救灾”帐篷,发现该帐篷后命其拆除,遭到拒绝时,当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试图动手拆除,遭到围观民众100多人的阻挠。随后,警方增派10余名防暴警察以及大量派出所民警赶到增援,试图将一名被围攻的陈姓女警护离现场时,遭到民众围攻。其中9名民警、6名街道办事处人员受伤。

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一种逻辑:即那100余名民众,是在保护那顶“抗震帐篷”。同时还可以看出一种衍生逻辑,他们是在维护帐篷的“主人”,阻止警主以及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将这顶很可能“有问题”的帐篷拆除。既然如此,警主判定他们防碍公务就是适当的。

然而,某外地媒体记者从现场采访到的情况并非如此,那100余名民众表示,他们当时要保护的,并非那顶“抗震帐篷”的“主人”,而是“帐篷存在”这一事实。

源于涉事民众的说法,我们得到了另一种逻辑:

民众对于这顶帐篷的出现产生了怀疑,认定这是一起挪用抗震物质的行为。他们之所以阻止警方拆除这一帐篷,实际是在保护“证据”。相反,警方之所以要拆除这一帐篷,至少在那些“暴力抗法”的民众眼里,警方是在“试图以公权力毁灭证据”。

民众为什么出现这种认定?关键还在那名被围攻的陈姓女警身上。

警方对于这名女警之所以在现场显得语焉不详,仅说:“东坡派出所一陈姓女警赶到后,群众针对她进行攻击。”而攻击的理由,警方材料中也没有避讳,是“有人称帐篷是她搭建的,下午,她在帐篷内喝酒、打麻将”。

帐篷是否这名女警搭的,她是否在里面喝酒打麻将。不是本文的重点。此事要调查清楚并不难。相信警方或者其后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不久便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笔者感兴趣的,仍然是此事所显现的“逻辑”。

俗话说,民不举官不究。反之,则民举官就一定要究。既然有人向警方表示,他们的成员搭建了这顶帐篷,且在全国哀悼日里,不仅喝酒,且打麻将。按照办案程序和逻辑,警方就不应该拆除这一帐篷,而是将其作为案件的关键证据予以保护。帐篷一旦拆除,哪里还能取证?

现在的问题是,警方要毁灭这一关键性证据,民众却自发地起来保护这一证据。一切竟然如此的颠倒。

具有保护证据常识和经验的警方要毁灭证据,这种常识和经验远不如警方的民众,却不顾公权力的强大威势,要保护这一证据。为什么?是不是公权力被某些人滥用,并非用在抗震救灾,而是用在掩盖抗震救灾中出现的腐败证据上面。

如果这种推理是正确的,那么,民众围护这顶账篷的行动,就不是暴力抗法,而是旨在保护证据理性行动,是维护国家稳定,维护民心稳定,以及维护政府执政形象的行动,是一次典型的爱国行动。

事后,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侯雄飞公开确认,这顶涉案的帐篷已被查实确系救灾专用。

这一确认,便等于确认了这一事件的性质确实是民众试图保护证据而警方的某些人试图以公权力强制毁灭证据,因而引发冲突。

余下来的问题,便是警方那份文件中对“黑白”的颠倒应该如何纠正问题;警方以极其迅速的处置手段,将其中7人刑事拘留30天、1人治安拘留15天、3人给予治安警告、1人监视居住的处罚,是否同样滥用职权问题;以及警方称,该涉案帐篷系“主人”在武青路立交桥下以800元价格从一“火三轮”司机处购得之说,是否搪塞敷衍、试图掩盖真相问题。

5月21日,笔者写下《极其宝贵的质疑权》一文,贴在新浪博客上,其中提到:“我们不仅应该质疑超过百亿的地震捐款,是否被用在了该用的地方,是否曾出现过贪污、挪用、转移等腐败现象,我们还应该质疑,灾难发生之前,某些建筑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某些官员是否存在腐败导致了灾民的增加,我们还应该质疑,在救灾过程中,某些地方官员,是否有脱逃行为,是否有占用救灾物质行为,是否有抢救不力行为。”在博文的最后,笔者更是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鼓励和支持民众的质疑权,同时,我们更应该警惕,某些人为了掩盖个人的丑恶行径,借助打击不怀好意的造谣者来打击质疑的声音。”

一顶帐篷虽小,却涉及到执法的透明度问题,执法者到底是为民作主还是与民对抗问题,执法者滥用公权力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这起案件中,平常一盘散沙的民众之所以如此团结,恰恰是此次抗震救灾中民心凝聚的结果,是民众自发保护其质疑权的行动。

对腐败行为的质疑和阻止,就是爱国。这一点,大概不会有人质疑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