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捐款实名制的道德景深和隐私环境

(2008-05-24 13:52:54)
标签:

地震

绿丝带

汶川

情感

文化

杂谈

时事评论

  捐款实名制的道德景深和隐私环境

——灾难面前的思考之十一

最近连续看了好几个慈善榜。不是类似于胡润慈善榜那样的大榜,而是不同的社会机构贴出的此次地震灾害中参与捐款者的榜单。

一个榜单是一社区贴出的,用钢笔写在信纸然后贴在大红纸上。捐款最多者1000元,最少者5元。一榜单是用大红纸印上去的,名字多达几千人,占了很大的墙面。列在最前面的,是这家机构的全部领导,总字或副总字人物,每人捐款数一样,2000元。第二列是这家机构决策层中非总字号成员,捐款数目也是一致的,1000元。下面是各部门捐款者名单,排在首位的,显然是下级单位负责人,最多者捐款5100元,位列第二的,捐款3000元,其次还有几位捐款超过2000元者,名单隐在众多捐款者之中,显然属于机构中的普通成员。第三分榜单更有韵味一些,用两张红纸以毛笔书写,仅列出某单位人数以及捐款总数。

看到这些榜单,令人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一则新闻:某企业一名副总主动捐出一笔款,被办公室人员告之说,这个数目比总经理捐出的数目多了几十万,希望收回多出部分,否则会令总经理难堪。

另一则与此接近的新闻是,某普通员工捐出了1000元。可是,为了显示大家的爱心分量,单位有规定,老总捐2000元,副总捐1000元,经理捐800元,普通员工捐400元,他的行为,达到了副总级别。人们便会产生联想,他是不是认为自己和副总平级?是不是认定自己应该当副总?是不是想出风头?最后的结果是,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将其中的600元退还。

有关捐款数目问题,是目前争议最广的话题之一。绝大多数人认为,爱心并不是用数目体现的,捐出100元和捐出100万,并不能据此对捐款人进行道德审判。

实际情况却又并非如此。一个单位,一号首长捐款1000元,而他的手下,却捐款2000甚至3000元,民众对此将进行怎样的心理评估和道德认定?反过来,一号首长看到许多下级比他的捐款数多,又将怎样评估?认为下级其实是在给他难堪者有不?认为下级是在以这种方式对他进行道德审判者有不?

再说普通民众之间,大家都是同一级别的,人家捐了1000,你却只捐了100,你怎样进行心理平衡?

舆论呼吁捐款不要攀比,同在一个单位?真的能不攀比吗?捐1000者到底显示的是他比别人更有爱心,还是他比别人更善于理财,家庭经济更为富裕?捐100或者50甚至10元者,是否显示他比较冷漠,甚或他的个人能力很差,经济能力比别人矮一截?

再说了,慈善榜在单位内公布,单位总是有些子女的,他们之中相当多未成年人。这些孩子们,面对榜单时,会如何?你的爸爸捐了1000,我的爸爸捐了100,心理上会有阴影吗?如果孩子间的攀比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阴影,那么,此事又将怎样影响其家长?

朋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单位号召捐款,她没有捐。原因有二,其一,她的丈夫是一小型私企老总,已经捐出了5万。其二,她认为单位领导有借捐助作秀之嫌。接下来,搞了第二次捐款:党员自愿捐款,她仍然没有捐。理由同上。捐款第二天,单位领导便借助一次机会提醒她,含蓄地问:“你捐了多少?”名为询问,实则提醒。她未予理睬。几天后,捐款名单张榜公布,最多者捐款400,最少者捐款50,她的名字自然不在其中。她突然发现,同事看她的眼光变了,仿佛她不是地球人不是中国人,而是外星人。无论她走到哪里,背后,总有道德审判的目光追随。她能向众人大声地说我老公已经捐了5万元吗?说了人家也不一定信。她实在无法忍受这刀子一样的目光,只好提出辞职。

网上还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某人获得了一次晋升机会,有条件竞争这一职位的是两个人,二选一,几乎成为定局。遇到这次灾难,此人先通过邮局寄出了600元善款,后来单位组织捐款,他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800元。岂知张榜后发现,他的竞争对手捐了1000元。看到这个数目,他如五雷轰顶。果然,几天之后,晋升结果出来了,对手战胜了他。

慈善捐款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道德景深。

像陈光标那样,得知地震消息,立即带领一支救援队奔赴灾区的行为,令我们感动,也为世人称颂。像阿里巴巴的马云那样,凡灾害捐赠,仅拿出一元的事,以及王石的捐款情况等,受到网友的唾骂和质疑。这一切均是客观存在。名人尚且如此,普通人,更是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这样那样的难处,或者这样那样的小心理。在此,我不想对名人的行为进行探讨。因为他们是名人,他们的财富来源和普通人并不全然相同,民众对其进行道德评估,并不过分。

问题在于,那些普通人呢?因为地位的不同,因为心理基础的不同,因为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其他所有不同、差异或者那么一点点私欲,就一定得绑上道德法庭,经历一场道德审判吗?如此,这种审判,到底是在审判道德还是在审判人性?抑或是以善的名义审判,实质却是在彰显一种恶性的社会心理?

如果我们认同一个事实:捐款实名制,实际并不是在扬善,而是在挑战人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另一个问题:慈善也有隐私权问题?

隐私权这私权之所以被提出并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关键在于人们对个体的人的差异性的认同以及法律规范内个人生活的不受谴责。而现在,捐款者名单公布了,无论捐款多者还是捐款少者,实际都在经历一次道德谴责,这就与我们追求的隐私受保护背道而驰了。

因此,我们真正应该审视的,恰恰是这种做法本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