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诗歌十年(2005-)佳作导读》之
赖廷阶诗歌:月光均匀地普照大地
在诗歌写作中,永远不要使用“突然”、“直到”这样的生硬词汇;它们就像一群受伤的蚂蚁,所有弯曲的腿,现在都僵直了,它们无法使自己行走,它们也无法接受和享用新增加的视域里的勃勃生机。
赖廷阶是荔枝之乡——茂名的歌颂者和守护神。赖廷阶诗歌中澎湃深切的爱,是来自心灵的:荔枝花“在开会”、“在交头接耳”、“在谈请说爱”、“在高高的枝头等待夏天”,这些荔乡元素中最不可思议的崭新比喻,与作为“荔乡人”的赖廷阶,有着祖祖辈辈的血缘联系和新旧观念的传承。
赖廷阶的《在汉人坡荔枝园》是一首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表述神奇的诗歌作品。诗人深刻的寓意,让我想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叶赛宁被称为“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因为除他之外,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按照俄罗斯的方式敞开胸前的衬衫”;叶赛宁的生命中闪烁着同普希金一样的天才之光,叶赛宁的天才,反射在他对故乡土地“忏悔”的态度上,正如他在诗中写到:“一条腿的老械树/守护着蔚蓝色的俄罗斯”。
庸俗化写作所伤害的是诗人自己,而不是以外的人。维持这种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进行下去的逻辑是:今天,我成功地划成了一个圆;明天,我还能划成一个,而且更快,我每天都在进步。我想对这种粘粘自喜、哭着喊着要把刚刚划成的圆圈当作喜讯,告知天下的低能繁殖者说:已经有至少三只猴子,今天也完成了同样的工作。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我们在现象学的开始中,只不过见到永远是普遍的词和永远是个别的物之间的矛盾”。中国诗人面对的现实:词,与美国诗人、俄罗斯诗人所面对的词,有着母体与基因上的差别。词,不是诗人的唯一武器,也不是诗人的唯一工具。词在诗歌中是有生命的。应该这样认识诗歌的肌理“要素”和“唯一”,那就是:活的,呼吸的,运动的,交头接耳的,谈请说爱的,贪生怕死的。
赖廷阶的诗歌作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活的。每一个词组都不安分,不听话,不老实,充满生命的变数和活力。让我们看一看赖廷阶的荔枝园吧:我在风中漫步/看流水从木花桥下穿过
在一块巨大的白石旁/转身
又向不远的茂名流去/听流水在汉人坡上歌唱
在浮山顶上的白云内/回响 又向遥远的天堂飘去/我对它们无能为力
它们对我视而不见/我在汉人坡荔枝园独醉 挡不住今夜/月光
均匀地普照大地//。
“自咎更甚于自满”的赖廷阶。
附:赖廷阶诗歌
在汉人坡荔枝园
汉人坡上
绽开的荔枝花看不到尽头
春天风流啊
用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白色
相互蛊惑
相互嬉戏
我就站在小溪边
看见这些荔枝花
在开会
在交头接耳 在谈请说爱
在高高的枝头等待夏天
我在风中漫步
看流水从木花桥下穿过
在一块巨大的白石旁
转身
又向不远的茂名流去
听流水在汉人坡上歌唱
在浮山顶上的白云内
回响
又向遥远的天堂飘去
我对它们无能为力
它们对我视而不见
我在汉人坡荔枝园独醉
挡不住今夜
月光
均匀地普照大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