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福厚油画与诗歌:诗性的绘制,诗性的阅读

(2016-05-22 15:17:37)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中国网络诗歌十年佳作导读

    《中国网络诗歌十年(2005-)佳作导读》之
    徐福厚油画与诗歌:诗性的绘制,诗性的阅读

 

    http://www.siin.cn/uploadfile/photo/63/20Dec20101156104989.jpg
                                 徐福厚油画

    在第一时间、作为第一读者(观赏者),这种阅读状态给了我一个错觉,好像这种阅读是在对话中进行的。这样的阅读,平缓、渐进、深入和有启发,它以一场主题展览的面貌和方式慢慢靠拢我,并且在某个特定的、阳光通透的早晨,饱满充实地占领了我的审美视野。早晨的阅读美妙而诗性,它既可以独自享用,也可以与明媚的晨光分享。因此,它既是全面的、整体的,又是个别的、局部的;它使我猝不及防,又深陷其中;时而冷静,时而激昂亢奋;时而急促,时而淡定从容。这种双重的视角和先入为主的姿态,并没有弱化我的阅读快感和回味余地,反之,伴随着阅读的扩展和深入,这种欲望愈发强烈起来。

    这无疑是一次快乐的、不可多得的阅读。我所说的是:《绘制之诗------徐福厚油画展暨诗歌朗诵会》,我作为这个颇具创意的艺术活动的策划者和操办者,如此奢侈地独享到的观赏体验。说到“奢侈”,的确“奢侈”,一个油画家兼诗人的艺术活动,竟然邀请到了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作家铁凝,邀请到了诗人、诗歌评论家陈超,邀请到了诗人郁葱、大解、杨松霖等众多诗人

    与画家徐福厚在思想上沟通并不困难,他在绘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体验时所搭建的话语平台,是非常明晰和开阔的,这得益于徐福厚为绘画语境提供了可靠的哲学背景,以及扎实的理论构架。即使是在他的早期油画作品中,徐福厚对绘画语言的刻意的个性化追求也不难捕捉,这些从单薄到浑浊,从单纯到繁复,从明朗到深沉的孵化脉络,甚至连杂音和停顿都清晰可辨。这期间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徐福厚在湖北省美术学院师从杨立光、刘依闻、尚扬先生钻研油画创作技法,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的三年时间。浓郁的学术氛围,活跃的校园思潮,大量的阅读,诸如《荷马史诗》、《但丁》、《歌德》、《弗洛依德》、《尼采》,以及老子、庄子、屈原等文学、哲学营养的补充,最终促成徐福厚在精神层面上爆发了一次大胆的“越轨”和“革命”。这次主动出击,带给他思想上的“震悚”是前所未有的,并迫使他的绘画语言成功地发生了蜕变性的醒目转型。这一时期,徐福厚的代表作品是《若木》和《陈述》。

    研究生毕业后,徐福厚重新回到燕赵大地,他的创作和生活重新回归到平淡世俗中。这一时段,恰好给了徐福厚沉淀和反思的过渡空间。他短暂延续了前期创作的锋芒与躁动,又开始了新的探求和奋进。他在画册《徐福厚——一个绘制者与书写者》中写道:我认为,应该逐步减弱我的绘画中的文学性,应该锤炼绘画语言的“表情”,使其脱离对古典油画语言的依赖,从而增加现代人对我刻意追求的“古典精神”向往的立场。徐福厚这段文字的核心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绘画中的文学性”;二是“绘画语言的表情”;三是徐福厚刻意追求的“古典精神”。

    按照德国现代派理论家瓦尔特·赫斯的说法:“绘画宣布和一切历史化的,思想观念化的内容决别”;现代派画家塞尚说:“诗——或者可放在头脑里,但永远不该企图送进画面里去,如果人不愿意堕落到文学里去的话”。现代派画家和理论家们反对绘画倾向文学和诗,排除一切绘画以外的各种因素,企图建立一种纯粹的绘画性,徐福厚显然接受了这一观点。其实,肯定美术中的思想与文学性,决不是把美术变成思想与文学的图解,而是把已被历史之尘掩埋的、被岁月忽略的人类有价值的思想,以及把作为一切艺术的探路者------文学的前期掘进,掺入更直观的色彩、线条和图案逻辑中去,用美术视觉来提示、甚至强调另一种阅读可能性的存在。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勒的《拾穗者》、波堤切利的《春》、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等等。这也是我力主将徐福厚的油画展与诗歌朗诵会合在一起、一同展示的初衷。绘画语言的“表情”,我理解为“表现力”。甄别一个画家的绘画语言能力,实际上取决于他与阅读者的沟通能力上,这一点,徐福厚觉醒的较早,是走在当代画家前列的佼佼者。“古典精神”是油画艺术的核心精神和本质特性,徐福厚在与他的导师对话中说:“古典的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人类亘古至今在与命运博斗过程中体验到的那种悲壮的崇高感和贯通在我们之前各个时代的一种基本的理性精神”。我同意这种概括。

    徐福厚绘画语言变革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可以称之为“绘画语言重构、重建独立的语言秩序”的时期。这一次蜕变大约在2005年前后完成,这次“革命性的变化”,也可以表述为“地震后的平静”,在平静中变化,在平静中脱胎换骨,在平静中回归自然和自我。这一时期的裂变能量和成因到底来自何处,它积累与沉淀的周期究竟耗用了徐福厚多少时间和心血,现在还是一个谜——至少在我看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徐福厚经过此次“变革”之后,绘画语言变得清晰了、透彻了和具体了。这是一种大彻大悟之后的简洁,是一种充斥着理想色彩的直抒胸襟,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高度融合与渗透。诗人、诗歌评论家陈超先生在写于2004年6月23日的文章《我眼中的画家、诗人徐福厚》中,多多少少透露出一些信息,陈超写到:“一天下午,我在福厚的画室与他聊天。当我谈到自己的诗开始处理本真的生活细节,适度抑制“形而上”成分时,福厚表示了由衷的赞许。他说近期自己的画与诗也开始尝试处理日常事物与经验。我们言语投机,会心而笑。”
徐福厚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插箭岭的风景》系列等。

    说到2004年这个时间结点,徐福厚与陈超之间有一段耐人玩味的插曲,我不能不说。这一年,陈超乔迁新居,徐福厚送了一幅油画贺喜。画,装裱了框,随时可以挂,但是陈超却迟迟没有挂。后来,还是陈超忍不住了,他找到徐福厚,婉转地表示:希望徐福厚稍加修改;即,能否让画面中的景象更具体化,更清晰一些,使山是山,使树是树。徐福厚问:“你确定?”陈超点头。第二天,徐福厚就把陈超要的“东西”抱来了,第二天它便挂在陈超的客厅了。
    河北的油画界一直处于蓬勃向上的良性发展阶段。在以铁扬、费正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油画家,以徐福厚、祁海峰等为代表的中年油画家,以马云等为代表的青年油画家组成的梯队中,作为中坚力量的领军人物,我理应对徐福厚——寄予更高、更严肃的期待。徐福厚作为诗人,我与诗人兼油画家芒克在石家庄有过一次含有玩笑成分的评价,我说:徐福厚是油画家中写诗写得最好的;芒克说:这句话还应该加上一句,
 芒克是诗人中画油画最好的。http://s4/bmiddle/4a2c3c7dt70ddf0fb6553&690

                          芒克、简明

附:徐福厚诗歌

尾声或开篇

 

在那些漫长而又炎热的日子里

你曾随着你的先生穿越林莽

在那个万籁俱寂的时候

你曾伴着你的兄弟在途中驻足

谛听天的浅唱

你也曾在那个盛大的庆典中

与友人们将手迭在一起宣誓

那一夜

你独自走上冰冷的祭坛

向着星光追问

何处觅辉煌

 

虽然你不再劝阻那群热血沸腾的青年

虽然你不再一次又一次地修复

那座早已破碎的偶像

虽然你早已在圣歌与挽歌声中告别

最后将熊熊的炉火关上

然后你缓缓地站起

犹如一个万念俱灰的铁匠

 

或许本来就应该这样

于史

于诗

那只是一次陈述或记载

那只是一个标记或箴言

剩下只是祈祷了吧

为了那个告别

为了那个承诺

也为了那份虚妄

 

总有一天你会

重新阅读这一切

“告诉你

那诗人

就是我!”

 

我断定

那天的夕阳

定然会照耀着你

在山脚下

瞭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