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君诗歌:玉米姓玉
赵雅君诗歌《玉米不说话》,是他近期创作中一首突出的作品,“绿风诗歌论坛”等专业性较强的网站,对这首诗也有好评。我看中赵雅君的《玉米不说话》和《骨子里》这两首诗歌,并选入《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下册),完全是因为诗人挖掘并妙用了名词中所潜藏的诗意,并机智表达出了创作的意图:“玉米姓玉。生育三个孩子的/母亲,带你回家/一穗假玉米逼她交出雪白的身子/身子姓什么//《玉米不说话》”。
玉米是所有的果实中,唯一贴切而不失诗意的代表农村妇女本质特征的意象——理解这一点,需要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充分积淀。《玉米不说话》把一个“玉米”意象或“玉米”词汇反复打磨,直到它被磨亮,发光,变成火焰。“玉米”虽然不说话;但《玉米不说话》提示强调的却是:拟人的“玉米”会说话,要说话;拟人的“玉米”要说人话。
诗歌的殿堂不是用形容词堆砌而成的,诗歌与形容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诗歌是连体的意象,是诗意与诗意之间的联盟,是一个名词与另一个名词所组成的神秘“王国”。然而,我们常见的却是:一些立志想成为诗人的人,他们总是不得要领地推着满满一车的形容词,像农人推着粪车,汗流浃背地奔向诗歌的田野。
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说:“名词具有不朽的魅力”。与布罗茨基同时代的诗人叶夫盖尼·莱因非常赞同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论断,他说:“诗歌,必须把形容词压缩到最低限度;诗歌里填塞的名词越多越好,甚至连动词都是累赘。”
让我们欣赏赵雅君的《骨子里》:
我的猜想饿了,特想吃
小豆腐。白肉血肠。想吃乡村
不拐弯抹角的营养。想知道不同骨子的
不同归宿。以及
被狗叼着的那块利益是谁的。
在《玉米不说话》和《骨子里》这两首诗中,有几处名词妙用的范例,比如“玉米姓玉”,乍看,似乎妙在动词“姓”上,其实妙在后一字“玉”上;另外,“我的猜想饿了”,乍看,似乎妙在动词“饿”上,其实“猜想”在诗中更多的是名词身份,“饿了”本是俗句,而“猜想”——“饿了”,才使此句生辉。
名词,还是名词——只有名词。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名词,跟任何词汇都能擦出火花的名词,风情万种的名词。
那么,怎样从成千上万的名词中提炼诗意呢?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应该省略掉耕地、播种、施肥、浇水等农耕农作的“动词”过程;提炼诗意,就是直接把“玉米棒子”扛回家。至于收成,这取决于你所辛勤耕耘的土地,即诗人的生活积累;百顷良田会灌满粮仓,巴掌大的薄地可能颗粒无收。
附:赵雅君诗歌
玉米不说话
河东,河西
三十年过去了
河的两岸还年年生长玉米
玉米姓玉。生育三个孩子的
母亲,带你回家
一穗假玉米逼她交出雪白的身子
身子姓什么
玉米牙齿齐整
玉米不说话
三十年过去了,村庄里
有人吹吹打打成亲
玉米笑了笑,还是不说话
骨子里
我猜想,骨子里大概有
光明的残骸。夜的指甲。银器。
玻璃器皿。大概还有不同温度下
金属的记忆。
还有一株草,或者一把剑。
这是我2009年的猜想。
狗叼着一块利益呜呜
发出警告。有人开始敲骨吸髓。
计算情感利润的方法
早过时了。在1999年教科书里。
我的猜想饿了,特想吃
小豆腐。白肉血肠。想吃乡村
不拐弯抹角的营养。想知道不同骨子的
不同归宿。以及
被狗叼着的那块利益是谁的。
我这就去了。恳求柴禾垛别打岔
让我看见亲人生命底色,真切到
如何被风吹,如何被雨洗。
在城市的现实主义屋檐下,我
偷偷过有祖坟的日子。
此去,一定要问问乡村的自然主义
我若活到山水苍茫
你黑色的泥土啊,是否还会认领
我这一身有过硬度的骨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