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简明
简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69
  • 关注人气:4,3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冰夕诗歌:有人把蒙尘的心拿出来擦拭

(2009-01-07 16:01:29)
标签:

中国

网络

诗歌

佳作

评赏

(下

分类: 网络诗歌佳作评赏/上下

冰夕诗歌:有人把蒙尘的心拿出来擦拭

              简明   薛梅

   
寻找民族文化的归属与精神血脉的渊源,始终是台湾诗人的心灵方向。他们在无根漂泊的时间的乡愁中,承受着精神空间上炼狱般的惶惑和修行。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流传甚广:“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家园生长在所有的人心里。家园像树根,寸土不移地守候着祖谱和乡音。离家的游子,永远斩不断的是乡愁,永远卸不掉的还是乡愁。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洛夫的《边里望乡》脍炙人口:“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2001年,洛夫写出了3200多行的长诗《漂木》,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洛夫说:我是以漂木为象征,不仅写自己,广义上是演绎海外中华儿女漂泊的生活和孤寂的内心世界。
    乡愁是一个内蕴丰富意义特殊的文化符号。冰夕作为比余光中、洛夫“后一代”的台湾诗人,她谙熟台湾当代诗歌的精神属性,“深夜
/有人把蒙尘的心拿出来擦拭”,就再现了冰夕梦魇中的真实。

“青瓷”具有纯正的汉文化身份,从郑和下西洋开始进入世界视阈的中国瓷器,带有不容分说的“汉”标志。冰夕以《青瓷》抒情,其意蕴指向显然不仅仅囿于时间的悠久,文明的古老,一句“蒙尘的心”,已将历史面目鲜活托出,在“深夜”——这时间和心灵双重的通衢,把“蒙尘的心拿出来擦拭”,便具有了令人产生极度震颤的伤感。冰夕“青瓷”的心灵,只需循着“顺流指腹的水滴声”,便可清晰的听见那遥远而熟悉的呼吸;“长短约一首/双人舞的间奏被风吹散”,一种视觉注意力对于情绪的渗透和强调,显出出更为深邃的形与神、象与心、情与理的张力:“流线的瓶身随光影/挪移窄巷的景观/时间走着走着/就有落叶飘落”,不由联想到宋末画家郑思肖笔下无土、无根的墨兰,瓶且如此,何以人:“没有人能标示伤感的价码/写在滂沱橱窗前”。《青瓷》全诗以饱满的意象、细密的纹理、隐喻的策略,强化了冰夕的内心图像。

《老灵魂》也写乡愁:

    伫立时间的了望台上 它们
    都知道回不去了

    仰望星星的高度 没有一节车厢
    开往你阳光的草坪上空

    以“
候鸟沿西伯利亚远征/触动每秒/振翅如冰湖绽裂的春日钟面”这种物象真实来触发心象真实,“候鸟”的“远征”,仿佛是一个沉重的历程,而“没有一节车厢”,清楚不过的昭示了诗人精神时空的守望距离。诗歌的最后一段的“不是”与“就是”的选择,正是无可选择的悲凉。《老灵魂》以梦魇般的情绪来象征精神皈依,简单又厚重。

《午门》是对现实异质性的批判,暗合了“午门斩首”的历史想象。在“贪官”、“百姓”、“孤儿寡母”一一对应的群体出演的剧目中,“正义”与“肝胆”的“蝴蝶”,以一种梦幻性的反讽舞姿,使得“围观刑场如蜡白的菊花瓣/不停落下”和“比雷雨还凄厉的呐喊/洒遍正午”,体现了诗人道德化的书写立场。冰夕这首诗歌,印证了谑仿和反讽在现代美学中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附:冰夕诗歌

青瓷

深夜 
有人把蒙尘的心拿出来擦拭

恍然两百岁了
没有惊讶
只感到顺流指腹的水滴声

还以为是少女的她吃下果实
长短约一首
双人舞的间奏被风吹散

流线的瓶身随光影
挪移窄巷的景观
时间走着走着
就有枯叶飘落

没人能标示伤感的价码
写在滂沱橱窗前


老灵魂

伫立时间的了望台上 它们
都知道回不去了

仰望星星的高度 没有一节车厢
开往你阳光的草坪上空

候鸟沿西伯利亚远征
触动每秒
振翅春日钟面

穿越梦境 带回来的不是雨 
就是黑羽的歌者 它们仰望

 

午门

绝对是后门
他供出贪官证词


蝴蝶飞了一半青天
劈出另一半肝胆的
正义

快闪的刀光就削去他整颗
白嫩萝卜头的幻觉


剩下四肢不停抖动的百姓
围观刑场如蜡白的菊花瓣
不停落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