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出版之配方(2)
(2008-11-10 18:05:1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有关出版 |
“人性”和“社群”的关键词
出版业要“创造新的阅读需要”,除了“分享”之外,还必须用上另一个利器:“人性”(human touch)。
突出“人性”,可以是许多事情的解答。
譬如图书馆。1990年代中,网络刚开始兴起的时候,许多人都说,图书馆已死。但是,今天我们看全世界各地,会发现许多图书馆都以提供更有“人性”的环境、内容与服务,而发展蓬勃。
纸本出版也可能需要诉之于这一点。出版的内容,可以更有“人性”。书籍的形式,可以更有“人性”地展现。营销与促销的活动,可以更带有“人性”地进行。
“人性”,即使对数字出版,也仍然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网络游戏的成功,仍然要归助于其仿真“人性”的元素。“人性”,是未来出版的第二个关键词。
“社群”(community)意识,则是第三个关键词。
出版业者的“社群”意识,有两个面向。一个是和读者间共有的“社群”意识。一个是在出版产业之内所共有的“社群”意识。
就第一点,也就是建立和读者之间的“社群”意识来说,出版业者需要放下过去习惯的“品牌营销”(Brand Marketing)而走向“社群营销”(Community-oriented Marketing)。
“品牌营销”和“社群营销”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所谓的“目标读者群”。
相异之处则有三:
一,“品牌营销”对“目标读者群”所提供的服务,不脱从一个“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的味道,但是“社群营销”对“目标读者群”所提供的服务,则必须从本身就是社群的一员来出发。
二,“品牌营销”主要发生在出版者与读者之间。但是“社群营销”必须纳进出版者、作者、书店、图书馆、读者等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大家共同形成一个“社群”来进行,并善加利用实体与网络上的一切工具。
三,品牌营销对读者所提供的服务,是经过商业计算的。社群营销对读者所提供的服务,虽然也要经过商业计算,但一定要加入更长期的,近乎“教育”的考虑因素。
至于唤醒出版产业内的“社群”意识,其实就是唤醒一种“伙伴”(& Company)的精神。我们应该记住,出版者、作者、书店、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伙伴”的关系。许多出版世界里的传奇,譬如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 Bookshop)正是一个代表。
而“伙伴”精神,也是一种“共同体”(Interdependence)的精神。
在出版的世界里,最原始的成功秘诀就是“共同体”的精神。只是在过去追求商业化的过程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规模越来越大的过程里,大家很容易忘记,这个产业的“共同体”的本质。
为了面对出版的未来,为了创造新的阅读需要,身为出版业的上游,出版者需要倡导并提醒大家这种“社群”意识。其中,出版者和实体书店之间的“社群”意识,尤其需要特别注意。
今天,网络书店对出版业者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是,就纸本印刷的书籍而言,网络书店毕竟不是唯一的的通路。不论怎么说,对于纸本印刷的书籍而言,实体书店还是最重要的通路。因此,实体书店和纸本出版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实体书店的发展不好,纸本出版的发展就无从好起;同样的,纸本出版的发展好不起来,实体书店的发展也无从好起。出版者如何和书店建立彼此“社群意识”的共识,又如何协助或配合书店往“社群书店”发展,势必是出版者的工作中极重要的一环。
如果说“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识”是未来我们最需要重视的三件事,那么今天看看世界各地,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情况。
有些地区一直很注意这三件事情,有些地区则不然。因此,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机会与问题。而全世界的出版人,也可以发挥“社群意识”,像一个“社群”一般,大家共同来讨论,比较这些情况。让这个情况的发展,互相可以有更多刺激与学习的机会。
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出版,纸张到底存不存在。
我们只知道如果没有“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识”,出版是难以存在的。
出版业要“创造新的阅读需要”,除了“分享”之外,还必须用上另一个利器:“人性”(human touch)。
突出“人性”,可以是许多事情的解答。
譬如图书馆。1990年代中,网络刚开始兴起的时候,许多人都说,图书馆已死。但是,今天我们看全世界各地,会发现许多图书馆都以提供更有“人性”的环境、内容与服务,而发展蓬勃。
纸本出版也可能需要诉之于这一点。出版的内容,可以更有“人性”。书籍的形式,可以更有“人性”地展现。营销与促销的活动,可以更带有“人性”地进行。
“人性”,即使对数字出版,也仍然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网络游戏的成功,仍然要归助于其仿真“人性”的元素。“人性”,是未来出版的第二个关键词。
“社群”(community)意识,则是第三个关键词。
出版业者的“社群”意识,有两个面向。一个是和读者间共有的“社群”意识。一个是在出版产业之内所共有的“社群”意识。
就第一点,也就是建立和读者之间的“社群”意识来说,出版业者需要放下过去习惯的“品牌营销”(Brand Marketing)而走向“社群营销”(Community-oriented Marketing)。
“品牌营销”和“社群营销”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所谓的“目标读者群”。
相异之处则有三:
一,“品牌营销”对“目标读者群”所提供的服务,不脱从一个“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的味道,但是“社群营销”对“目标读者群”所提供的服务,则必须从本身就是社群的一员来出发。
二,“品牌营销”主要发生在出版者与读者之间。但是“社群营销”必须纳进出版者、作者、书店、图书馆、读者等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大家共同形成一个“社群”来进行,并善加利用实体与网络上的一切工具。
三,品牌营销对读者所提供的服务,是经过商业计算的。社群营销对读者所提供的服务,虽然也要经过商业计算,但一定要加入更长期的,近乎“教育”的考虑因素。
至于唤醒出版产业内的“社群”意识,其实就是唤醒一种“伙伴”(& Company)的精神。我们应该记住,出版者、作者、书店、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伙伴”的关系。许多出版世界里的传奇,譬如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 Bookshop)正是一个代表。
而“伙伴”精神,也是一种“共同体”(Interdependence)的精神。
在出版的世界里,最原始的成功秘诀就是“共同体”的精神。只是在过去追求商业化的过程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规模越来越大的过程里,大家很容易忘记,这个产业的“共同体”的本质。
为了面对出版的未来,为了创造新的阅读需要,身为出版业的上游,出版者需要倡导并提醒大家这种“社群”意识。其中,出版者和实体书店之间的“社群”意识,尤其需要特别注意。
今天,网络书店对出版业者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是,就纸本印刷的书籍而言,网络书店毕竟不是唯一的的通路。不论怎么说,对于纸本印刷的书籍而言,实体书店还是最重要的通路。因此,实体书店和纸本出版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实体书店的发展不好,纸本出版的发展就无从好起;同样的,纸本出版的发展好不起来,实体书店的发展也无从好起。出版者如何和书店建立彼此“社群意识”的共识,又如何协助或配合书店往“社群书店”发展,势必是出版者的工作中极重要的一环。
如果说“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识”是未来我们最需要重视的三件事,那么今天看看世界各地,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情况。
有些地区一直很注意这三件事情,有些地区则不然。因此,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机会与问题。而全世界的出版人,也可以发挥“社群意识”,像一个“社群”一般,大家共同来讨论,比较这些情况。让这个情况的发展,互相可以有更多刺激与学习的机会。
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出版,纸张到底存不存在。
我们只知道如果没有“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识”,出版是难以存在的。
前一篇:未来出版之配方(1)
后一篇:从柏拉图来看台湾阅读文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