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出版之配方(1)
(2008-11-06 16:36:3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有关出版 |
出版的未来何在?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得先问另一个问题:今天的出版问题何在?
从台湾的出版业(含上游出版及下游通路业者)来看,主要问题也分全球性的和在地性的。
全球性的有两个,一,是读者在书籍之外,拥有了许多新的阅听选择,因而出版业者所需要因应的创作、编辑、生产的方式都需要大变化;二,是在传统的书店之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销售通路,这使得大家过去所熟悉的种种经营模式和促销工具都不再行得通。出版业的上下游,都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这就容易急于各谋生路,各行其是。而这种新的危机感所导致的各行其是,使出版业的上下游不但无法共同解决问题,还更容易彼此伤害,进一步造成问题的恶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许多地方都出现爆发于出版业者和通路业者之间的烽火。
而台湾,则又加上了自己的在地性问题,就是之前所说的阅读文化在第四道阶梯上的断层。由于这一道阶梯的断层,使得台湾的阅读需求不但缩水,而且还分裂。一个主要只求满足前三道阅读需求的出版市场,不但内容趋向单调,出版业者之间彼此厮杀激烈,并且这些单调的内容与主要诉诸于折扣的厮杀,会进一步破坏读者想要走进书店的胃口。愿意走进书店的读者越少,爆发于出版业者和通路业者之间的烽火也就会越猛烈。于是加重了恶性循环。问题不是没解。只看我们要不要解。而出版的未来,就是看我们要如何面对以上这些问题。今年五月,我应国际出版人协会(IPA)的大会之邀去演讲,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公式,或者说是配方。
这个配方里的第一个因素,是“分享”。
如果说图书馆是透过书的借出,来进行阅读乐趣的分享,那么出版就是透过书的销售(Selling),来进行知识与阅读乐趣的分享(Sharing)。
出版业要经营得好,必须兼顾“销售”与“分享”这两个部份。但是出版业在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的发展,随着产业发展的过程越来越商业化,大规模化,我们很容易越来越注重“销售”而不是“分享”。
网络时代来临后,传统的出版业者遭到许多冲击。网络阅读、数字阅读,似乎总是站在传统出版者、书店业者的对立面。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也许可以听到网络时代其实在提醒我们一些新的讯息。并且,也可能是一些我们自己都忘记了的本质。以网络书店来说,一些成功的网络书店,不只是他们多样的折扣方案与便捷的服务诱人。亚马逊书店(Amazon)的“读者评论”(readers’
review),就是他们在“销售” 之外,满足读者的“分享”需要,也形成他们的特色。
至于维基百科和博客之蔚为风潮,他们所立足的“分享”精神,则更不必多加赘言。所以我认为,出版业者面对读者拥有书籍以外的阅听选择、书店以外的其它购买通路,那就应该以网络为师、为友,重新重视也珍惜这个“分享”的本质与精神。出版是透过书的销售,来进行知识与阅读乐趣的分享。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了“知识与阅读乐趣的分享”。
这么说,我认为现在的重点不再是如何“开拓新的市场” (create a new market)而在于如何“创造新的阅读需要”
(create new readership)。
“创造新的阅读需要”和“开拓新的市场”到底有什么差异?可以说很小,也可以说是很大。由我来说,端看你在“销售”行为中,注入了多少重视“分享”的心思。
在网络时代,出版业者和读者接触的机会是很直接的。所以我们在出版的内容和形式上,是否深入而真诚地体现“分享”的精神,也很容易被别人体会到。如果出版业者觉得读者在远离他们,可以反求诸己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检讨自己想“分享”的东西与方法,够不够吸引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