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个角度读历史的时候

(2008-04-16 13:04:52)
标签:

文化

分类: 越读者
  以前上中学的历史课,读项羽这个人,虽然说是霸王,但课本上的描述怎么也看不出。十面埋伏之下,项羽唱起“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垓下歌》,这些情节怎么都让我不明白项羽怎么得以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形象联想到一起。
  一直到我看了下面这段场面。
 
  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骓,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纔百余人。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封五人皆为列侯。

  二十八人被数千人团团围住,项羽却可以像郊猎一般,指东斩东,指西杀西,三进三出如入无人之境。两千年前西楚霸王的气概,透纸而出,震慑人心。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才同感。
  这么生动地描绘了项羽的文字,出自《资治通鉴》。你一定听过《资治通鉴》,但是否曾把它当小说来看过?(司马光编辑改写过的这段文字,则又典出《史记·项羽本纪》。)
 
  我们对历史的胃口,都被学校的教科书、参考书给破坏了。那么多事件、年代,让学生死背硬啃下来,谁要再谈历史都要色变。
  但历史书并不是这样的。一部精彩的历史书,必然有以下的特点:
  一、情节叙述逼真迫人。
  二、用字精微,令人击节赞叹。
  三、阖上书籍,那些人物不会就此消失,反而,会跟着他们的故事进入我们的心底深处,不时会与我们或怅然,或欣然地对望一眼。
  所以,一部精彩的历史书,是“小说”、是“诗”,同时,由于“对历史的透视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什么事件和哪种活动有着永久的重要性”(罗素语),所以,历史其实又是“哲学”。
  我们怎么能不读历史?
  又怎么能不好奇,如果学校的历史课本,能够换成由学生好好地阅读《资治通鉴》这么精彩的段落,而不是那些生硬的数据与名字,又会是个什么局面?
  顺便谈一下吧。请看一下大陆中华书局这个《资治通鉴》版本的这段文字吧。这段文字在今天的网页上看,是难有纸本的这个魅力的。这也是我美食阅读还是喜欢用纸本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