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

(2008-03-31 18:56:23)
标签:

教育

分类: 越读者

  即使是没有网络的时代,一个读者都知道多具备一些外语能力的重要,何况,是有了插翼跑车的网络时代。
  有了插翼跑车,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也要去很多地方。多具备一些语言能力,有助于探听各地的消息,分享不同国度的驰骋心情,最重要的,从多方面卫星定位自己要追猎的阅读目标,追猎到了之后,并可以从多角度享受的阅读目标。
  不是在中日两地交叉搜寻,我是定位不到邝其照的。
  所以,如果你每天上网,每天只使用中文在网上搜寻,对不起,你实在在浪费网络,你只是开着一台插翼的莲花跑车每天去巷子口的便利商店买饭团而已。
  有英文能力?那也不够。
  插翼跑车的时代,外语能力必须在英文之外再有一种。至少。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要多学一种外国语是很奢侈的──奢侈于学习过程的成本,还有学习之后要不断练习的成本。
  在台湾,如果你选择了学习波兰语,你要去哪里找到适当的师资,找到报纸练习阅读新闻,找到小说练习文学的阅读?也许都找得到,但是,太昂贵了吧。
  但是有了网络之后,你所有原本要付的代价都没有了。波兰的网络上报纸,你和他们同步阅读;波兰的古典小说,你可以上网找到;你想交一个波兰的朋友,直接在MSN上练习文字对话,或是Skype上练习口语对话,也完全没有问题。
  剩下的,只是你有没有决心。
 
  所以,如果你使用wikipedia,而又只知道使用中文的,那也是在糟蹋这个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跟大英百科相比,条目的精确度及深度,都还是有争议的。但是有一点,保证是大英百科没法相比的,那就是每个条目都可能有其它一些外语版本的解释。大英百科全书可没有那么多版本。何况,这么多语言的版本,可不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文字呈现而已。而是叙述角度与方法个个南辕北辙的不同语言版本。
 
  随手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维基百科上查“甘地”,不论中文版还是英文版,内容都很丰富,并且主要在对甘地肯定与称颂的居多。
  但是如果你按进韩言版,你会发现“甘地”这个条目的叙述极少,只有两个段落,并且一个是“事迹”,一个是“批判”。批判的有三点:一、甘地在印度劳工阶层眼中,只不过是个“既得利益者中的一个知识分子”而已;二、甘地对于弱势劳工的运动,有和资本主连手压制的纪录;三、一次大战期间,甘地主张印度参战,有违他非暴力抗争的立场等等。
  姑不论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为什么在韩文版的甘地项目中,和中英文版有这么大的对比,这件事情的本身,就饶有兴味。
  所以,你在阅读维基百科吗?理论上应该把维基百科上的所有版本的语言都学会。这才能真正发挥维基的威力,也才能真正发挥插翼跑车的威力。
 
  会那么多种外语,是不可能的事吗?
  看一看这个人毛遂自荐,自我介绍语言能力的信吧:
 
  “对印欧语系及叙利亚-阿拉伯语系之语言与文学均颇熟稔,虽非全部熟知,但拥有一般词汇及结构方面之知识,仅需稍加用心即可通晓。

  至于精通之语文包括罗马语系之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东北部加泰隆尼亚地区方言、西班牙语、拉丁语;通晓葡萄牙语、瑞士沃洲、法国普罗旺斯等多种方言。

 

  日耳曼语方面,略通荷兰语……比利时的佛兰芒语、德语、丹麦语。

  在盎格鲁-撒克逊及密西哥特语方面,本人之研究更为深入,对此等语文有若干研究论文可以印行发表。

  本人对凯尔特语略知一二,目前正研究斯拉夫语,业已在俄语方面取得颇有用处之知识。

  在波斯语、古波斯语及梵语方面,因研究比较语言学而粗通,对希伯莱文和古叙利亚文之了解可阅读旧约圣经及伯西托本(即古叙利亚文本)圣经;对亚拉姆语、哥普特语及腓尼基语则略逊一筹,仅及〈创世纪〉所载而已。”

 
  这个年轻人是后来编辑《牛津字典》(OED)的莫雷(James A. H. Murray)。
  在十九世纪的英国,都有一个人可以做得这么仔细,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何况还有网络之助,在英文之外多学一种,应该不算过份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