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有关教育 |
宝比:
我们来谈一谈“书”和“网络”吧。
你已经看过不少书,从泡在浴缸里读的玩具书,到图画很大很多的书,到带着注音符号的文字书。
早期的“书”,没这么多花样和内容,主要都是文字。
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直到五、六千年前,才终于能够使用文字。书的出现,就更晚了。书的第一个条件,纸张,是大约二千年前才出现的;第二个条件,印刷,在中国大约是一千三百年前,西方大约是五百年前才出现的。至于今天书店里大部份中文书的样貌,不过是一百来年前才开始发展出来的。
我要说的是,“书”这一种说起来天长地久,对人类文明发展起着根本作用的东西,其实是很晚才出现的。
“书”这么晚出现,却被我们如此重视,站上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是因为只有在“书”出现,并且可以大量流通之后,文字这一种“压缩”与“解压缩”的工具,才得以大量、快速地传送。我们可以说,有了“书”之后,文字的力量才达到最大的传播与扩散。
从这个角度看,“书”,就是我们早期的“网络”。书本里的文字,本身就是一个个联接点,藏着许多时空转换器。所以,打开一本书,我们就摆脱了人类肉体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里有了穿梭、跳跃、变身的能力。
于是,在我们越来越爱阅读“书”,以及书中文字的过程里,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我们透过文字“压缩”与“解压缩”的游戏,掌握了可以极为抽象又方便地认知这个世界,以及和别人沟通的方式。坏处是,我们感官之中原先可以透过声音、图像、影像、动作等其它途径来认知世界、和别人沟通的能力,都逐渐退化了。简单地说,我们很容易疏忽──甚至贬低──书籍及文字以外的知识来源。
很早就有人看出书籍的这种问题,并且等待书籍之后,人类下一步的新发明。
八十年前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夏丏尊的先生就是其一。
他说过一句话:“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他又说:“太古时代没有书,将来也可不必有书,书的需要可以说是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
今天,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网络”来了。
●
“网络”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人爱用“网络”?
我刚才说过,过去“书”之所以吃香,是因为只有“书”才能传播文字里面大量“压缩”的智慧,也方便我们随时“解压缩”。声音、图像、影像,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就是极不方便。
“网络”出现之后,改变了这一切。“网络”上,人类头一次发现,不只文字这种东西可以玩“压缩”与“解压缩”的游戏,声音、图像、影像也都可以;不只“书”这种东西里面埋藏着许多时空转换器,我们还可以用更实时的方式摆脱肉体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里有了许多更容易体会的穿梭、跳跃、和变身能力。
“网络”是什么,很多人写了很多书来谈。叫我来说,我会讲:“网络”就是一种“书”,一种新型态的“书”。
●
有一次我去演讲。在听众交流的时间,有两位女士先后发言。
先发言的显然是一位妈妈,她为孩子日益偏向于使用网络而不接近书籍而烦恼;后发言的则似乎是一位姊姊,她认为不必为孩子操那么心。“他们自有出路。我们不也是那么过来的?”她大约是这么说的。
她们两位针锋相对了一阵。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那两位女士的发言,表面看来像两个极端,但事实上却可能是同一个出发点。
第一位母亲的发言,太过重视书的作用了。第二位姊姊的发言,太过主张平常心看待,则又忽视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其实是人类过去从所未有过的变局。一个阅读的崭新时代己经来临,如果只是援用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的经验,远远不够。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前人曾经找到的出路可能是一样的,但你们这一代和我们,却大不相同。如果光是说平常心对待,很可能这也是在延续书籍时代的思维。
●
那我又要怎么面对这件事情呢?应该说,我希望你会怎么面对这个崭新的阅读时代呢?
我希望你对于阅读的体会,是越界的。
在“书”和“网络”之间的越界;在“文字”和“声音”、“图像”及“影像”之间的越界。而这两件事情都需要一些认识和准备。
先来说“书”和“网络”之间的越界。
我刚才说过,“书”是一种早期的“网络”。书虽然也有“网络”的功能,但它的一个限制是,必须等到打开书本,开始阅读之后,书里的文字才开始发挥“联结”的作用。打开了某本书之后,我们就会拥有神奇的经历与能力,但是,我们如何找到那“某本书”,却是一个大得不得了的难题。我们不是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某本书”存在,就是知道有它的存在却不知道它在哪里,或者,知道在它在哪里却海角天涯。我们像是一个步行的人,有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的局限。
“网络”这种新型态的“书”出现之后,大幅改善了这个问题。网络出现,像是给了每个人一台高速跑车,并且还是带着两只翅膀,可以飞翔的跑车。我们比较容易打听到有“某本书”的存在,一旦打听到,天涯海角都不是问题。
我用步行和开跑车来形容“书”和“网络”的不同,是因为我相信使用这两者不同的乐趣与互补作用。有了跑车,步行的空间与地理界限,不再存在;但有了跑车之后,也不表示每个人都不需要走路了。重要的是如何适当地交互使用。
用旅行来举个例子。有了跑车之后,(除非有特殊目的)坚持去千里之外的一个地点也要步行,是浪费时间;但是到了目的地,只开车晃个一圈,不肯自己下车,寻幽探微,也是浪费时间。
所以我希望你在阅读的这条路上,从小锻练好步行的腿力,但是也很早就知道如何使用便利的跑车来载送自己。
●
再来说“文字”和“声音”、“图像”及“影像”之间的越界吧。
今天在网络上使用“声音”、“图像”及“影像”来进行各种讯息、知识及创作的“压缩”与“解压缩”,已经是平常至极的事情。你很快就会感受得到。
我说你需要的越界,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该用文字来掌握的讯息、知识及创作,就用文字来进行,反之,则用“声音”、“图像”及“影像”来掌握。譬如,将来你会读到一本叫作《红楼梦》的小说。《红楼梦》可以告诉你,或是让你享受的东西,都只有文字才能表达。但是如果你想探索宇宙的星系,去网络上参考那些太空的照片、影片及各种电磁波的声音,可能更有帮助。
另一个意思是,正因为你在今天这个时代,你眼睛能看到的东西,耳朵能享受到的东西都和过去大不相同,所以你需要仔细体会、保持视觉及听觉等感官。细致地使用这些感官,而不受其个别的局限。我不希望你进了学校之后,就被教导成阅读就只有读教科书那么点事情,然后被教科书逼得喘不过气的时候,看到点网络游戏就以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新奇天地。这样错过了“网络”和“书”缤纷的内容固然可惜,浪费了我们感官可能的进化机会,才更不值得。
我们人类演化过程中,因为文字和书的出现而得到许多好处,但也因而逐渐封闭了许多感官的发展。网络带动的阅读革命,是一个重启封闭的机会。
我现在出差在外。这里零下五度,我感冒了一阵,这封信写得拖稿了。好想念妈咪、你,和哥哥。
(本文刊登于中国时报E7版人间副刊200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