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化阅读的好处与坏处

(2008-02-02 12:57:37)
标签:

校园

分类: 越读者

  台北市长郝龙斌接受《天下杂志》访问时,谈一段他的回忆:“我印象深刻,台大毕业那天,坐在旁边那位女生对我说,‘今天毕业,我这辈子再也不需要读书了。’”
  郝龙斌说,那句话对他是个shock(震惊)。
  我也有过一个类似的shock经验。
 
  我是在韩国生长到来台湾读大学。
  中学期间,有一位女同学,个子高高的,身材瘦瘦的,脸色洁白如玉,也因此,偶尔有些羞红,也就特别明显。
  在班上,她像一个无声的人,总是在安静地读书,最多和一两位女同学浅浅地笑谈,从不曾记得她和任何男同学说过话。她是用功读书的代表,高三的时候,辗转听到她家人怜爱又自傲地说她几乎一整年都没上床睡过觉。而她的考试成绩,总是最好的,包括大学入试的那一场。
  来台湾,她也是读台大。大学四年,她仍然没有和我们这些韩国来的同学有什么接触。偶尔在台大校园看到她,也总是微微地点一下头,看得出她不是忙着去上课,就是去图书馆之类的。她不像我们这些同学的松散,仍然在全力以赴。
  大学毕业之后,听说她又去美国留学了。因为她从来都像一个无声的影子,所以要到好多年之后,和其它朋友聊起来,才突然想起问问她的近况,是否已经成了一位学者。
  被我问到的朋友瞪大了眼睛:“你不知道?她去了美国之后,就不再读学位了。”
  轮到我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那么一个爱读书的人!”
  这位朋友告诉我,去了美国之后,这位从小就一路最乖的女儿和学生,就声明她不再读书了。她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在满足母亲对她的期望。而她拿到了美国的留学签证后,认为自己的义务已了,已经对母亲有所交代,所以她不再想当别人眼中那个只会用功读书的好学生,她要当自己了。以前的她,根本不是她想当的她。
  朋友说:“你现在看到她,非常活泼,跟以前是完全不同的人。”
  几年后,我在美国见到她。的确。她没变的是那高高瘦瘦的身材,洁白的脸庞,然而变了的是,那爽朗的笑声,那有力的握手,那直接和你对望的眼神。
  我从没有听她自己叙述过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心路历程。虽然我极其好奇,但多年中几次见面,从没敢问。一个到二十二岁之后才来的人格释放与解放,有其值得欣慰之处,但,总有其辛酸。
 
  英文世界里,把“Read the Word”(阅读文字),和实际历练人生的“Read the World”(阅读世界)并称。意思是: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道窗户,改变我们对世界观望的方向;或是一道门户,改变我们人生真正走出去的方向。有了阅读的“窗户”与“门户”,又有因此起而行的行动,人生可能的走向,因而丰富起来。
 
  从中学(现在可能从小学)起,台湾的学生在考试制度的压力下,太容易把读书和考试画上等号。一旦读书和考试画上等号,考试结束后,读书就是一个弃之唯恐不及的东西了。
  由这一点,格外可以看出今天我们的考试教育,和中国一千五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有多么根本上的相通。清朝雍正年间官至两湖总督的陈宏谋所说:“每见读书之人,与未读书者无以异……竟似人不为科第,则无取乎读书;读书已得科第,则此书可以无用矣。”是最好的总结与预言。
 
  台湾的学生,阅读在中学六年这应该是自由自在的阶段被窄化,到了大学四年应该上紧发条而集中火力的时候又找不到焦点,这些扭曲之下,等到大学毕业,许多人固然从此就和读书告别,但也有些人这才真正有机会把Read the Word与Read the World结合起来思考。
  于是,“读书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该读些什么书要依了生活来决定选择。”(夏丏尊语)这样一件属于阅读基本理由也是常识的事情,在我们大学毕业之前,却没什么派得上用场的机会。总要等到我们出了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得以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才开始有其作用。
  许多人这才开始根据自己的工作与职业,学习摸索自己的趣味或修养,体会到自己阅读的不足,企图从头建立自己的阅读习惯与方法。
  这,有有利的面向,也有不利的面向。
 
  出了社会,体认到自己对阅读的需要,开始渴望阅读,有不少好处。譬如:你有可以供给购书的收入了。更重要的是,你真的是因自己的需要而开始读书了。
  但是社会化的阅读也有两个缺点:
  一、你的阅读习惯已经从中学的六年加大学的四年,错乱了长达十年之久。现在要调整,可能四顾茫茫。
  二、你有自己的工作。不像学生时代,阅读就是你的工作。而工作之外可供阅读的时间,可能是相当受局限的。
  于是,很可能,你更想努力阅读。但是越想阅读,越是感觉到排山倒海而来的各种需要你眷顾、光临的阅读内容。很可能手足无措。
 
  少数人不受这些影响,正好可以趁着难得的解放,享受无目的的阅读,自由自在的阅读。
  这不是得其所哉的事?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我觉得朱光潜的分析,是最深刻的。
  他先讲了这种阅读有利的面向:
  “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接着,他又指出了问题:
  “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摘自〈谈读书〉)
 
  这么看,一个大学毕了业的人,仍然要花十几二十年的摸索,才对阅读是怎么回事有所体认,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毕竟,你不只浪费自己一生求学阶段最精华的十年时间,并且会让这段时间养成的一些习惯持续影响你一段时间。
 
  2007年2月,美国《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的总编辑莎拉.尼尔逊(Sara Nelson)和她同事来看台北国际书展。
  有一天深夜,我带她们去看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诚品敦南店。
  莎拉看了一圈书店后,没特别说什么,只说:“这里的年轻读者真多,在美国,书店里看不到这么多年轻的读者。”
  我想给她做点可能的背景分析,话到嘴边又停住了。
  话,要怎么说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