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网络与书 |
“每一个用文字写博客的人,都应该读读《墓中回忆录》!”我说。
“为什么呢?”你不免会问。
起码有三个原因吧。
◎
第一个原因,为了夏多布里昂这位作者,为我们每个人都做了这么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却把他忘在脑后。你可能会不以为然:“夏多布里昂虽然是西方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开山祖师,但是哪里重要到每个人都不能把他忘记的地步?”的确的确。夏多布里昂的文学地位固然关键,的确还没有到所有进书店的人都必须记住他的程度。别说中文世界,即使是英文世界也是如此。不信,如果你用Chateaubriand(夏多布里昂的姓氏)键入Google查寻的话,接下来的屏幕画面中,最前面第一个出现的是法文维基百科的夏多布里昂词条,第二个是英文维基的夏多布里昂词条,然后,这个画面中其它都是和Chateaubriand steak, Hotel Chateaubriand相关的条目了。(起码在2007年7月13日早上9点23分的查寻如此。)其实,我要说的,也就是这个。夏多布里昂也好,他毕生的代表作《墓中回忆录》也好,固然都不是我们熟悉的,但是起码他吃的牛排──因他才有的一种牛排的吃法──却是我们熟悉的。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1768–1848)出身贵族,后来又当过拿破仑的外交大臣,对饮食有所讲究,可以理解。由于他的讲究,所以他的厨子为他特别做了一种牛排的吃法。在十八与十九世纪之交,欧洲人吃牛排,爱好取牛背接近尾部,表层之下的肉。吃这块牛肉,就是所谓的沙朗(sirloin)牛排。但是夏多布里昂爱吃的,却是取“沙朗”下方更柔嫰的一块肉,也就是腰内肉(tenderloin)。这在牛身上是最少的,最嫰的,也最贵的一块肉。整头牛也不过只有五、六磅的这种肉。把牛腰内肉切成厚厚的一块,就是夏多布里昂牛排(Chateaubriand steak)。在台湾,说起夏多布里昂牛排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起它另一个名称菲力牛排(Filet mignon),大家就都很熟悉了。虽然写博客的人不见得都吃牛排,但是菲力牛排总会听过的。所以我说这是我们要了解夏多布里昂这个人的第一个原因。他为我们每个人都做了这么重要的贡献,我们不能这样就把他忘在脑后。(至于夏多布里昂其它的背景介绍,这本书的译者有一篇很详细的序,这里不赘言了。)
◎
第二个原因,回到“浪漫主义”这件事情上面吧。起自于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如果去查一些百科全书,或者文学理论,不外乎两条线的对照。一条线是相对于“古典主义”,更追求无所拘束的个人创作自由;另一条线是相对于十八世纪兴起的工业文明,一种更回到感性,甚至感伤的创作态度。到我读《墓中回忆录》之前,对浪漫主义的认知,大致也就如此。但是读了《墓中回忆录》之后,我却有了自己解释“浪漫主义”的角度──起码是夏多布里昂这位所谓开山祖师透过他作品所透露的感觉。什么是浪漫主义?现在我的解释就是:
毫无保留地相信:用文字与文学所产生的效果,可以超越一切其它表达之外,用文字与文学所产生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其它力量之上,因此,对文字与文学的讲究与追求,必须极其浪漫。
夏多布里昂肯花四十年时间写《墓中回忆录》,一篇篇文章要在写好之后在众人面前朗诵过再修改过,又要求死后五十年才能发表,不是对文字的美丽、作用及力量相信到极端的人,不会如此做的。夏多布里昂所说:“拿破仑在政治上称霸,我则在文学上称霸”可能还只是一种在别人面前的场面话。骨子里,我倒觉得他更可能想讲的是类似巴尔札克后来所说的那句话:“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用笔来完成。”
从博客风行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文字写作与发表都极为全面又便利的时代。但是,这种全面又便利,并不代表我们对文字的相信与了解。如果你读过夏多布里昂在两百年前那个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时代,如何使用他的文字来做表达一切他所看、想、经历的,就知道我们和他有什么差异了。
看看这一段他横渡大西洋去美国的时候,怎么描写水手的文字吧:
在水手的危险的生活中有一种独立性,其源在于远离陆地;他们将人的种种激情留在了岸上;后面的世界已经离去,前面的世界还在找寻,他们浮于其上的这个场所就是他们的爱情和他们的祖国:不再有义务要尽,不再有拜访要做,不再有报纸,不再有政治。甚至水手的语言也不是普通的语言了:那是一种海洋和天空、平静和风暴说的语言。……
水手不知道死亡在哪里抓住他,不知道把生命留在哪条船上;也许当他在风中吐出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会纵身跳进海浪的怀抱,捆在两支桨上,继续他的旅行;也许他会葬于荒岛,人们永远找不到他,就像他在大洋的中心孤独地睡在吊床上。
单单是船就颇有可观:对舵的最微小的动作都有灵敏的反应,它是半鹰半马的怪兽,或者是有翼的骏马,听命于舵手的手,如同马听命于骑手的手。桅杆和绳索的优雅,在桅桁上翻飞的水手的轻灵,船的各种不同的身姿,或逆风侧行,或顺风直驶,都使这架复杂的机器成为人类天才的一大奇观。时而海浪的泡沫撞在船身上,粉碎而后迸射;时而平静的水波在船头前面温顺地分开。国际旗,狭长形小旗,帆,使这座尼普顿的宫殿臻于至美:最低的帆完全展开,鼓成一个圆柱体;最高的帆,中间收紧,宛若海妖的双乳。船生气勃勃地用它的龙骨犁铧般哗哗地切开大海的田野。
在那个没有照像机、录音机、录象机的时代,夏多布里昂是如此相信他的文字可以把他所经历的海洋生活,重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他,也的确做到了──只多不少地做到了。
所以,对我这样一个经常在书写的人来说,读《墓中回忆录》这样一本书,让我有了这些体会:
一,当一个人以四十年时间来书写一本书,他所投入的精神,心力是什么样的;
二,当一个人全心全意相信文字与文学的力量时,他会如何运用文字与文学的力量。(尽管法文原文才是精髓,但是透过中文译本仍然可以有所见识。)
三,自己也可以仔细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文字书写更上层楼,固然不要流于虚浮的堆砌与华丽,但又可以不只是简洁、明白而已。
◎
博客是网志。夏多布里昂的时代没有网络,但他的《墓中回忆录》却不折不扣是一部先行的网志。这么说,是因为网志有两个特点:一,作者经常发表他的日志;二,读者可以有所响应。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一篇篇文章长期书写累积(却又不是日记),写好的文章都要朗诵给朋友听,再据以有所修改,甚为符合网志的上述两个特点。
由今天来看,《墓中回忆录》和我们时代氛围相似的,还不只这些。还有一个相似处是:我们和夏多布里昂都站在两个世纪相交之际。旧的世纪,带着过去的传统和气氛,仍旧萦绕不去;新的世纪,又要把尚待发展的一切,迫不及待地希望有所代换。
所有的价值观、典范、人物,都在一个大汇聚与大轮替的场景中。夏多布里昂有他那个时间点上的场景与人物:革命、民主、工业、华盛顿、拿破仑,因而有了《墓中回忆录》滔滔长河的记叙。
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有一个文学家以他的眼光为我们留下第一手,亲身经历的数据,是完全不同于后人如何解释那种新旧交替的时代感的。从夏多布里昂想到我们自己,我们也有书写这样一个网志的时空条件。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像夏多布里昂这样的人,用文字书写所有美国与中东的战争、大陆与台湾关系的转化、网络与实体世界的消长、地球与生态的演变──并且他还有幸可以第一手观察到布什、比尔盖茨等人的话,可以给再两百年后的人什么样的感触?
也许纪录片有纪录片的力量,但我还是相信如果是像夏多布里昂那样的文字,文字所能表述的时代的交替感,一定不同于其它。
◎
就是这些原因,让我觉得,起码每一个在书写博客的人,都应该读读《墓中回忆录》。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当一个浪漫主义的书写者吧!
“为什么呢?”你不免会问。
起码有三个原因吧。
◎
第一个原因,为了夏多布里昂这位作者,为我们每个人都做了这么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却把他忘在脑后。你可能会不以为然:“夏多布里昂虽然是西方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开山祖师,但是哪里重要到每个人都不能把他忘记的地步?”的确的确。夏多布里昂的文学地位固然关键,的确还没有到所有进书店的人都必须记住他的程度。别说中文世界,即使是英文世界也是如此。不信,如果你用Chateaubriand(夏多布里昂的姓氏)键入Google查寻的话,接下来的屏幕画面中,最前面第一个出现的是法文维基百科的夏多布里昂词条,第二个是英文维基的夏多布里昂词条,然后,这个画面中其它都是和Chateaubriand steak, Hotel Chateaubriand相关的条目了。(起码在2007年7月13日早上9点23分的查寻如此。)其实,我要说的,也就是这个。夏多布里昂也好,他毕生的代表作《墓中回忆录》也好,固然都不是我们熟悉的,但是起码他吃的牛排──因他才有的一种牛排的吃法──却是我们熟悉的。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1768–1848)出身贵族,后来又当过拿破仑的外交大臣,对饮食有所讲究,可以理解。由于他的讲究,所以他的厨子为他特别做了一种牛排的吃法。在十八与十九世纪之交,欧洲人吃牛排,爱好取牛背接近尾部,表层之下的肉。吃这块牛肉,就是所谓的沙朗(sirloin)牛排。但是夏多布里昂爱吃的,却是取“沙朗”下方更柔嫰的一块肉,也就是腰内肉(tenderloin)。这在牛身上是最少的,最嫰的,也最贵的一块肉。整头牛也不过只有五、六磅的这种肉。把牛腰内肉切成厚厚的一块,就是夏多布里昂牛排(Chateaubriand steak)。在台湾,说起夏多布里昂牛排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起它另一个名称菲力牛排(Filet mignon),大家就都很熟悉了。虽然写博客的人不见得都吃牛排,但是菲力牛排总会听过的。所以我说这是我们要了解夏多布里昂这个人的第一个原因。他为我们每个人都做了这么重要的贡献,我们不能这样就把他忘在脑后。(至于夏多布里昂其它的背景介绍,这本书的译者有一篇很详细的序,这里不赘言了。)
◎
第二个原因,回到“浪漫主义”这件事情上面吧。起自于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如果去查一些百科全书,或者文学理论,不外乎两条线的对照。一条线是相对于“古典主义”,更追求无所拘束的个人创作自由;另一条线是相对于十八世纪兴起的工业文明,一种更回到感性,甚至感伤的创作态度。到我读《墓中回忆录》之前,对浪漫主义的认知,大致也就如此。但是读了《墓中回忆录》之后,我却有了自己解释“浪漫主义”的角度──起码是夏多布里昂这位所谓开山祖师透过他作品所透露的感觉。什么是浪漫主义?现在我的解释就是:
毫无保留地相信:用文字与文学所产生的效果,可以超越一切其它表达之外,用文字与文学所产生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其它力量之上,因此,对文字与文学的讲究与追求,必须极其浪漫。
夏多布里昂肯花四十年时间写《墓中回忆录》,一篇篇文章要在写好之后在众人面前朗诵过再修改过,又要求死后五十年才能发表,不是对文字的美丽、作用及力量相信到极端的人,不会如此做的。夏多布里昂所说:“拿破仑在政治上称霸,我则在文学上称霸”可能还只是一种在别人面前的场面话。骨子里,我倒觉得他更可能想讲的是类似巴尔札克后来所说的那句话:“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用笔来完成。”
从博客风行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文字写作与发表都极为全面又便利的时代。但是,这种全面又便利,并不代表我们对文字的相信与了解。如果你读过夏多布里昂在两百年前那个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时代,如何使用他的文字来做表达一切他所看、想、经历的,就知道我们和他有什么差异了。
看看这一段他横渡大西洋去美国的时候,怎么描写水手的文字吧:
在水手的危险的生活中有一种独立性,其源在于远离陆地;他们将人的种种激情留在了岸上;后面的世界已经离去,前面的世界还在找寻,他们浮于其上的这个场所就是他们的爱情和他们的祖国:不再有义务要尽,不再有拜访要做,不再有报纸,不再有政治。甚至水手的语言也不是普通的语言了:那是一种海洋和天空、平静和风暴说的语言。……
水手不知道死亡在哪里抓住他,不知道把生命留在哪条船上;也许当他在风中吐出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会纵身跳进海浪的怀抱,捆在两支桨上,继续他的旅行;也许他会葬于荒岛,人们永远找不到他,就像他在大洋的中心孤独地睡在吊床上。
单单是船就颇有可观:对舵的最微小的动作都有灵敏的反应,它是半鹰半马的怪兽,或者是有翼的骏马,听命于舵手的手,如同马听命于骑手的手。桅杆和绳索的优雅,在桅桁上翻飞的水手的轻灵,船的各种不同的身姿,或逆风侧行,或顺风直驶,都使这架复杂的机器成为人类天才的一大奇观。时而海浪的泡沫撞在船身上,粉碎而后迸射;时而平静的水波在船头前面温顺地分开。国际旗,狭长形小旗,帆,使这座尼普顿的宫殿臻于至美:最低的帆完全展开,鼓成一个圆柱体;最高的帆,中间收紧,宛若海妖的双乳。船生气勃勃地用它的龙骨犁铧般哗哗地切开大海的田野。
在那个没有照像机、录音机、录象机的时代,夏多布里昂是如此相信他的文字可以把他所经历的海洋生活,重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他,也的确做到了──只多不少地做到了。
所以,对我这样一个经常在书写的人来说,读《墓中回忆录》这样一本书,让我有了这些体会:
一,当一个人以四十年时间来书写一本书,他所投入的精神,心力是什么样的;
二,当一个人全心全意相信文字与文学的力量时,他会如何运用文字与文学的力量。(尽管法文原文才是精髓,但是透过中文译本仍然可以有所见识。)
三,自己也可以仔细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文字书写更上层楼,固然不要流于虚浮的堆砌与华丽,但又可以不只是简洁、明白而已。
◎
博客是网志。夏多布里昂的时代没有网络,但他的《墓中回忆录》却不折不扣是一部先行的网志。这么说,是因为网志有两个特点:一,作者经常发表他的日志;二,读者可以有所响应。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一篇篇文章长期书写累积(却又不是日记),写好的文章都要朗诵给朋友听,再据以有所修改,甚为符合网志的上述两个特点。
由今天来看,《墓中回忆录》和我们时代氛围相似的,还不只这些。还有一个相似处是:我们和夏多布里昂都站在两个世纪相交之际。旧的世纪,带着过去的传统和气氛,仍旧萦绕不去;新的世纪,又要把尚待发展的一切,迫不及待地希望有所代换。
所有的价值观、典范、人物,都在一个大汇聚与大轮替的场景中。夏多布里昂有他那个时间点上的场景与人物:革命、民主、工业、华盛顿、拿破仑,因而有了《墓中回忆录》滔滔长河的记叙。
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有一个文学家以他的眼光为我们留下第一手,亲身经历的数据,是完全不同于后人如何解释那种新旧交替的时代感的。从夏多布里昂想到我们自己,我们也有书写这样一个网志的时空条件。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像夏多布里昂这样的人,用文字书写所有美国与中东的战争、大陆与台湾关系的转化、网络与实体世界的消长、地球与生态的演变──并且他还有幸可以第一手观察到布什、比尔盖茨等人的话,可以给再两百年后的人什么样的感触?
也许纪录片有纪录片的力量,但我还是相信如果是像夏多布里昂那样的文字,文字所能表述的时代的交替感,一定不同于其它。
◎
就是这些原因,让我觉得,起码每一个在书写博客的人,都应该读读《墓中回忆录》。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当一个浪漫主义的书写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