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郝明義
郝明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21
  • 关注人气:1,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访谈--郑松茂(3):少一点的观念

(2007-08-15 12:52:55)
标签:

职场/励志

职场

广告

分类: 他们说

  ○:你谈了很多有关个人的“少一点”这种观念的调整。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刚开始企画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些人听了表示,台湾现在已经够萧条的,现在应该是要鼓励消费,鼓励多一点扩展的时候,你们怎么反其道而行?你的意见呢?

  ◎:(从面前桌子上摆的一堆书里拿出一本)这本《湮没的辉煌》里面谈了这么一段。

  孔子到洛阳去找老子,老子当时是图书馆管理员,两人有一段对话。孔子跟老子说:你那个无为而治是行不通的,而今天下汹汹、礼崩乐坏,民众苦到了极点,有智能的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老子就说:不对!我们说的无为是要做到从外表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在最初就把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考虑到,所以盖完之后看来似乎轻而易举。无为就是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躺在床上。

  所以,少一点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用一种更放松的态度的时候,你可能更有一种人的感觉、人的智能,你可能做了更正确的判断、事业做得更成功。事业成功不是因为你努力,更大一个原因是你做对了决定。所以人应该保持一种可以随时做最好决定的状态,而要保持这个状态首先就是不贪心、不要有错误的欲望。去除掉一些在你做决策时会干扰你的因素吧!现在回想,当年自己看这些网络的新闻、谁发牌什么的,那种内心的骚动啊!你调查大学生的偶像是谁?张忠谋、林百里、王永庆,这个最糟糕。糟糕不是说不能这样,而是说它的理由在我看来是错误的、危险的。

 

  ○:为什么危险?

  ◎:譬如说,为什么能有王永庆?我觉得首先是那个时代,国民政府撤退来台湾,关键性的决定,就是这个台湾岛上要有几种重要的产业。所以这个故事不能简化成一个小学毕业、从小家里贫穷的人,因为努力卖米,努力工作,所以他就赚到台湾最多的钱。这种错误的理解是很高度的危险。而且那个时代也不再了。

  再看Docomo。Docomo因为太成功了,所以它很难拋弃在2G上的成功,好好往3G布局。可是他的竞争对手,一个大家都没听过,叫KDDI的,因为知道2G搞不过Docomo,所以他们很早就花很多时间、财力在3G。现在3G出来了,后来Docomo的3G业务、收入只有KDDI的几分之一。这对我来讲就很震撼。现在太多这种例子了。现在的大企业,基本上脱离不了全球化的竞争,用资本密集跟技术密集竞争的思维。可是现在任何成功都维持不了多少年,再大的投资也不一定能成功,成功了,也可能是你下一个失败的开始。

  可是过去不是。以前国泰人寿、台湾塑料、新光人寿,他们就算一年做错三个决定,也死不了,顶多是效率低一点就是了。但是今天却是会要命的!所以我现在对企业充满一种幻灭感,不要去玩这种游戏。人要了解自己,我现在知道自己的性格,我不是那种类型的人。说起来,我现在很像儿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时他就是知道自己将来不要做广告。

 

  ○:我们来谈谈广告好了。你曾经讲过,做广告的角色就是左手接客户的需求,给他一个专业的total solution,然后把客户的预算,转给右手那边的媒体。你要帮客户想一个total solution的时候,是需要从“多”面向来思考的,而广告讯息的本质,又着重“simple”,简化。在“多”与“少”之间,要如何酌量考虑?

  ◎:现在讲广告,跟以前讲广告已经很不一样了。早期的广告不过就是平面广告,后来多了电视、活动、公关、网络……越做越多,可是它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希望消费者买你的产品或是增强对这个品牌的偏好度。可是,偏好度也只是个过程,最后都是要成交的,到最后全部都是生意。现在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媒体越来越分散、竞争品牌越来越多,total solution翻成白话文来讲,就是要把所有你认为能有效改变消费者的力量化整为零、精简。

  以前很多都是一个产品一年拍一支广告就搞定了。现在每个月我只跟你说一件事。这个月的这件事还要拆解成更小:网络担负四分之一的功能,电视担负五分之一的功能……现在做广告叫做多任务少酬,多任务就是去切割到更细腻的想法、去配合更多元的媒体空间。如此靠这一群切割得更小、更多的组合去影响每一个个人。它的中间经常变,但是头尾没有变。头就是厂商,尾就是消费者。所以simple minded就是在这个过程里面,让每一个切割出最小的沟通单元都要很单纯。

  其实这跟你们一家出版社一开始是分系列到最后变成子公司,不都是一样的道理嘛!不然从表面的语言来看,经营一家出版社就已经很累了,干嘛要经营十家出版社!可是十家出版社并不是一家出版社十倍的工作量,它可能是更有效率的。

  广告非常追求沟通的效率。我们讲一对多,一个厂商面对这么多消费者只能透过媒体,所以你要透过这种很没有效率的方式来产生最大的沟通效果,这里面就有很多的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划分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是一个月或一年,每次我只跟你沟通一件事,这件事才能被比较多的人所充分了解。这样做的背后是效率,是“多”、不是“少”。“少”是它的手段,不是它的目的。

 

  ○:那请多谈谈手段的“少”吧!

  ◎:我们习惯的语言,就是叫做simple minded。这是很策略的啦!譬如一个三十秒的影片讲了三个重点、五个重点,到最后就是没有重点,因为记不得。记不得就是没有效。所以,它是一种经验的累积。譬如说,一想到海伦仙度丝就会想到去头皮屑,从这个产品诞生到它下市,就只会想到这件事,就是这种洗发精去头皮屑最有效。像P&G这么大的一个公司,它出一百多种洗发精,做分众,但是它对每一群分众只做一件事。除了去头皮屑的,要乌黑亮丽的也有,但都是不同的品牌。

  所以,“少”和“多”听起来矛盾,是因为在语言和文字上,事实上不会。如果要讲到工作或公司的经营上,对我来说,区别在于有思考和没思考。没思考的时候就是要多、要大,有思考的话就不一定要多、要大,但这背后的差别在于,以前是顺着主流价值观,现在是顺着自己思考过后的一种新的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