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访谈--南方朔(4):建议读者读什么

(2007-05-15 12:22:05)
标签:

阅读

文化

分类: 他们说
 ●程序代换与语言的囚牢
 
  ○:你对新的写作文体,像网络小说也很注意。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因为要说小说史,最后一定要谈到网络小说,一定要对它做评价,所以我最后一定会讲到《懈寄生》,这是从小说史的角度。施耐庵为了写《水浒传》,把一百零八条好汉每一位的图像都挂在家里,每个人性格分明。他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因为不能写到最后不可收拾,不能矛盾颠倒,张冠李戴。可是我们网络小说没有几个角色,不但性格不清楚,又不像别人那么丰富,很多情节都不见了。
  人类的文学是从口语变成书面语,书面语跟新的口语不合,然后又重新再口语。网络小说就是文学的再口语化,这一点近代西方研究网络媒体、网络文学的人都讲过。可是网络小说有一个特性,作者每天在网络上写一点,读者天天跟他互动,所以他常常为了应付读者的需要,相互搜证,弄到最后乱七八糟,为了急就章写得很草率。网络小说如果不能把草率的这部份去芜存菁的话,将来一定完蛋的。
  我们谈文学的人面对新东西,都不能因为它一开始很差劲,就否定它的价值,因为任何新兴事物在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没水准的,可是读者多了以后,它会越来越进步。
  我也读漫画,甚至还有一套漫画理论。漫画最先是作为文字的插画而存在,很附属,后来成为文字的补充,并且越来越强,一页文字,一页插画。可是从事一项职业的人都有职业尊严,不要成为别人的附属品,所以画漫画的人开始追求自己的自主生命,开始出现四格漫画。透过四格漫画,画漫画的人开始懂得用漫画来说故事,从四格漫画进入短篇漫画,然后进入漫画的短篇和长篇的小说。像《天才柳泽教授》这种漫画,已经开始在写散文了。它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格,它透过简单的画面,把天才柳泽教授某个时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表现得很好,这就代表了漫画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进步。还有《新闻最前线》,是用漫画来写政治论文的。我曾经去政大的新闻学院演讲,我说:不要读书了啦!把《新闻最前线》拿来当教科书。它把一个新闻从业者所碰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透过各式各样的故事讲出来,真的很棒。
  为什么可以这样呢?日本社会的漫画读者越来越多,这个行业就变成可以赚钱的行业,当一个行业可以赚钱,厉害的人就进来了。同样,芥川赏是严肃文学,以前地位是永远高过直木赏的。可近年来不同,近年来得到芥川赏没什么了不起,得到直木赏比较重要。大众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多,可以赚钱,所以厉害的人都进到这个领域来了,厉害的人进来了以后,他写的小说就比不赚钱的那群人搞的芥川赏更有地位。整个漫画语言的进步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假设网络小说因为年轻的人阅读方便和喜好,变成一个不错的领域,将来厉害的人就会进到这个领域来,就会写出好的网络小说,道理是一样的。
 
  ○:最近你写到要学着复杂的思考方式,台湾今天这个简单思考的问题,又是怎么一回事?要怎么样才能学习思考这件事呢?
  ◎:近代的整个知识界都有这么一个问题:世界越来越多元复杂,然而学术界的人并没有花很大的努力去了解。当你不能透过更深刻的了解去掌握变化的意义,你就倾向于“世界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整个学术的进步和角色都越来越边缘化。可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尽管世界越来越复杂,它还是有个整体的东西,只是我们不用心,没有去找到它而已。未来的人对于思想方法的训练、了解问题的能力,要更强化才能应付新的需要。
 
  ○:要怎么训练?连知识界、学术界本身的人都在简单化的情况里面,一般的读者呢?
  ◎:我的意思是要更加地用功。近代的问题是近代的人还没找到新的方向。近代世界最后的一个方向是六○年代西方青年运动所造成的多元化的趋势。但那个多元化的趋势到今天为止还没有被消化,没有从这些多元化里面,产生一个新的秩序,新的价值。一乱就乱了四十年。
 
  ○:为什么那么长的时间没法消化?
  ◎:很难。人类的进步,常常是有理想主义这一块,社会现实这一块,有文化限制这一块,然后有人的品质能不能承担的这一块。很多社会经常是理想先走,可是社会整个文化还不能配合,人的品质还不能配合,所以这之中会有一个很长的纠缠过程。譬如说六○年代,西方已经在谈环境问题,性别和同性恋问题,可是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社会价值和制度还不能接受同性恋。假设以环境问题做为经济主导,办厂的人生意都不要做算了,成本太高统统倒闭。环境的理想落实到制度里面要花很多时间,所以我说人类理想、现实、人的品质拉不起来,就会出现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调整。
 
  ○:那目前的台湾?
  ◎:我们尤其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很自由,每种人都可以胡说八道,这些胡说八道全都是社会表面现象,没有变成社会制度。同性恋说:我们要结婚。结婚就结婚!没有人要管你,可是法律上也不承认,而且大家也不想把它变成法律。你就让它存在,可是跟体制完全没关系,只有跟新闻有关系。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是公平、社会正义那些价值最高的阶段,大革命短短的几年里面便通过了三千项社会福利相关法案,可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怎么能够消化这些东西,完全消化不了。有历史学家说:此后人类二百多年的发展,就是消化当年大革命的那些东西,还没有消化完毕。
 
  ○:对一般读者来说,当他开始觉察到自己思考过于简化,想要练习让自己的思考变得比较复杂,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建议?
  ◎:真正的思想能力的启发,就是用方程式代换,这让你的质问能力变强。什么叫方程式代换?今天台湾二党斗争,发生了某一件事情,我认为A对B不对,假设我把B跟A对调,把A换成B,B换成A,你还认为对不对?假设你有这种代换性的思考,很快的,原本那种双重标准、逻辑不一致,基本思考的最大问题就可以克服。
 
  ○:还是逻辑。
  ◎:对。只要不犯那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你的思考能力就会增强。今天的台湾社会,偏好决定一切。我喜欢你,那贪污一点没关系;我不喜欢你,贪污就不行。护短是整个政治社会最基本的逻辑纠缠的地方。假设我们代换一下,今天你是绿色的人,你接受阿扁乱搞,那我把阿扁换成马英九,看你接不接受,如果接受就不要乱骂。不要犯最基本的逻辑自我矛盾,目前台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我矛盾。
 
  ○:这几年你写了这么多跟语言有关的书,起点是什么?
  ◎:当然是读陈寅恪的书被启发的。陈寅恪说读书必先识字,要读古书尤其要识古字,大概是这样讲的。近代人把古代的训诂学看得很低,可是我凭自己的学术良心讲,训诂学很重要。清朝的人认为,只有透过好好地读古书,揣摩古代人杰出的思想,整个学术才会进步。我读了满多训诂学的书,我觉得是把观念搞清楚,把很多字的意思搞清楚。
  西方社会也是一样,很多西方的书都是开宗明义一大堆字源考据,要把很多字词最原始的意思弄清楚。把语言、字词厘清,对于我们去了解古代事物、了解思想的变化会很有帮助,因此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在搞文字语言。
  另外,近代思想家发现,很多思考的问题都是跟言语有关;你怎么设定概念,就决定了你怎么去思考,而且就决定了你的答案。所以要把一个问题搞清楚,就要去查它的语言里面所含蕴的逻辑。语言是我们的表达工具,可是往往也变成我们的囚笼;被关在语言的牢笼里面,怎么设定概念都是凭空给定,你怎么想我都知道。所以把语言的问题搞清楚,想问题的方法会更准确,基于这个道理,我写了七、八年,六本书。
  对语言保持敏感,有助于思想的澄清。
 
●文学是最大的综合智能来源
 
  ○:训诂方面的书,你建议读者读什么呢?
  ◎:台湾有很多书局出版古籍的书,像广文书局出了一套书,清朝末年的时候有好几个学者去整理中国古代的亲属关系,了解古代的亲属关系的变化,这是很琐碎的考据工作。这种书是满多的……像干嘉学派的一个学者,是不是钱大昕,我在上海找一套他的全集找了很久,终于找到。
 
  ○:广义上,对现在的年轻读者接触古典的中国汉学,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我建议像哈佛大学那样去读书,选一些经典著作,不设任何前提,让小孩去读,很可能包括《论语》、《中庸》、《十三经》、《楚辞》、《诗经》等等。你让小孩自己去读,读了以后大家来讨论,最后老师做讲评。像我自己读汉学的时候,就产生有过很多很异端的思想,很多研究汉学的人也承认,我是对的。
  我跟很多写文章的朋友说:我们写文章的人,多读一点汉朝的赋。很多人都说:汉朝的赋都是一大堆很华丽的字,读那个干嘛,死文字。我说:错!中国古代的书,《论语》、《孟子》都是对话,那时候中国的文字很少,表达的观念也不可能太复杂,都用对话的方式讲一点简单的道理。可是从春秋战国结束,秦朝亡了以后,进入汉朝,一个大帝国形成了,社会富庶,读书人增加,闲空的时间也多,便开始试着把字变多。我们可以注意到,一篇汉赋三、五千字,描写一件事情有很多形容词、名词,字不重复,意象丰富。所以中国的古文字,无论是数量上、讯息上或者描述的方向上,开始大量发展是在汉朝。近代人的麻烦是认识的字越来越少,文采也越来越贫乏。
 
  ○:西方东西呢?一般的读者要如何接触?
  ◎:我都推荐大家把荷马读一读,又是故事书。我也最推荐莎士比亚和十七世纪西方的诗,尤其是英国诗。十六、七世纪是西方整个社会价值观重建的时期,从莎士比亚一直到波普,这一系列诗人的诗都很说理,讲智能、人间道理。理论性的就读读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不会错的。
  读,还该读原文的。真的不难读。搞近代的就把洛克读一读。只要不是德国人的经典,都满容易读的,德国人的特别麻烦。有做过统计,各大学生上完经典课程以后最恨康德,因为那种东西跟美国人不来电,其它的课都很有人去,就是康德没有人去。
 
  ○:一个读者必须涉及的阅读领域?
  ◎:假设是专业读者,就读每一个行业的经典著作。假设不是很专业性的读者,就从文学经典切入,因为有故事,有文采,读起来轻松,而且会有立即的感受。文学是最大的综合智能来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