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大英图书馆的下午谈起

(2007-01-19 15:48:03)
分类: 网络与书

  2001年3月底,我参加伦敦书展。书展之后,有一个下午在大英图书馆读书。
  伦敦固然以阴冷闻名,今年又特别。书展会场,一位莫斯科来的出版同业就说真不知道伦敦的三月可以冷到这种地步。
  那天下午,却是阳光明媚。所以到了大英图书馆外,没有进去,先在广场上晒着太阳小睡了片刻。
  我去图书馆,一方面是慕名,一方面是想找一些书。
  当时《网络与书》的试刊号已经出版,听过各方意见后,想整理一下思绪,也想为自己要写的一篇文章找一些资料,因此到大英图书馆去一趟,就成了心底很大的期待。
  要进大英图书馆的研究室,需要申请。他们问我有什么要研究的主题,我说读了些西方印刷术与西方文明关系的书之后,想来找一些中国印刷术和东方文明相关的阅读。
  图书馆新扩建过,透着天光的大厅,泛着光亮的大理石地板,十分怡然。
  到楼上,进了研究室,却又是另一种气氛。灭音的地毯,一排排卡片柜,一些电脑检索的萤幕,是最先映进眼廉的。再进去,就是一排排开架式的书架,和一排排阅读台。
  有一位中文室主任,和一位日文室主任出来见我。
  他们又再问一遍我来的目的。听过之后,日文室主任走过书架,找了两本书给我。中文室主任找了三本书给我,然后告诉我如果还要找相关的书,可以去书架的哪个区域寻找。
  那天下午,我就在那里翻阅了他们推荐的五本书(时间来不及细读)。
  我有两个深刻的感触。
  其一,是佩服那两位主任分别推荐给我的三本书、两本书。
  大英图书馆藏书之丰,不必多言。他们如果很轻快地指出几万几千,或几百种可能是我需要的书目,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或者,如果他们端出几十种书给我,也属正常。
  我佩服他们只推荐三本、两本书。那不是草率,也不是武断,而是一种对自己馆藏图书了然于胸的信心之中,还带着对读者的体贴。体贴读者从最方便的入口进去摸索一条阅读的途径。
  英文所谓的Librarian,中文实在不该译为“图书馆员”。
  其二,是对参考书目有了新的想法。
  除了那五本书之外,那天下午我也忙于从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以及他们所告诉我的那块书架区域之间寻找惊喜。
  虽然以前也使用参考书目来当作阅读的参考,但没有像那天下午那么深刻的感受。
  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大英图书馆,也不是每个图书馆里都有那么专业又体贴的Librarian,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每一本书的作者,其实都可以扮演一个Librarian的角色。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很像作者这个Librarian所指出另一块无形的书架区域。我们从阅读一本书的本文到徜徉于书后的参考书目,以及从参考书目中的某一本书再由本文而搜寻列于其后的参考书目,这种延伸,就是网络。
  对作者来说,为了写作的严谨,参考书目固然需要列得钜细靡遗,但是为了方便读者进入他思想的领域,显然应该在参考书目中另辟一个特别推荐的角落。
  在《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探险》文章里,我说过“网络,是一种新型态的书。书,是一种传统型态的网络。”
  那天下午,特别清楚地看出“书,是一种传统型态的网络。”
  大英图书馆的经验,对我接下来思考《网络与书》的编辑方向时,助益匪浅。我一直提醒自己,如何进行归纳与延伸──不论就整本刊物,还是就单篇文章。
  换句话说,如何提供那两本、三本的门户,以及其后的联结。
  方向有了,但方法还是相当混沌,怎样把这样一个方向转化到杂志的表现型态,固然有趣,但也有些扞格之处。
  这些想法,等到我们实际做完台湾都会区阅读习惯调查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厘清。这次调查的结论,这里就不再重复。从大英图书馆的那个经验,加上这次调查报告的结论,我发现就阅读是“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探险”而言,与其以话题导向的月刊型态来出版《网络与书》,不如以主题导向的书的型态来出版《网络与书》。
  只是这样的书,在编辑与设计上,可以加入许多杂志的概念与光影。
  这就是各位看到新的内容与形式的《网络与书》,以及这个系列里的第一本书《阅读的风貌》。
  非常感谢所有读者从《网络与书》试刊以来的支持与容忍,使得我们在思考未来的方向时,一直有着最大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