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的风貌

(2007-01-18 12:51:40)
分类: 网络与书

  宋朝时候,苏东坡曾经写下这么一段话:“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手不观,游谈无根……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苏东坡的时代,和毕升发明胶泥字模的活版印刷术年代相当,雕版印刷则更存在了两百年之久。写作与阅读的媒体,早已脱离了竹简、丝帛,因而他有了“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但大家却“有书而不读”的感叹。

一年等于两千年的新书

  苏东坡生在今天,感叹一定不止于此。
  一方面因为“游谈无根……有书而不读”的情况依然不免,一方面也因为今天出版的书籍和一千年前他所处的时代比起来,不能以道里计,“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的情形,远远超出一个读者的选择负担。
  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大约两千年间所出版的书种,现存大约十五到十八万种;从1912年到1949年期间,大约四十年间所出版的书种,在十万种左右。而今天,海峡两岸三地一年出版的中文书种,起码在十九万种以上。换言之,今天一年的时间里,一个中文读者所要面对的新书,就已经超过了上世纪初四十年间出版品的总数,也几乎相当于更早两千年时间所留下的书种数量。
  何况,今天一个读者要阅读的书种,又绝不只是中文书而已,还有种种其他的语文;何况,每天都有那么多新生的知识领域,既有的知识领域又在不断地更新;何况,在近年网络的泡沫化之后,书籍与平面出版品诞生的速度还在继续增加中。
  一切都在膨胀与扩展之中。唯一没有增加的是,一个阅读者一天还是只有二十四小时。

Reader Takes All(赢家通读)

  因此,今天一个阅读的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面对这么庞大的书籍数量。
  换句话说,现在阅读的最主要课题,不在于要不要阅读,而在于如何阅读,也就是阅读的方法。
  我们需要对阅读方法开始新的探索。不只是为了要改善在有限时间制约下的阅读质量,也因为阅读方法的本身,就在决定我们要不要阅读。
  阅读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意义。广义,是知道如何查找自己所需要阅读的东西,如何判断这是否就是自己所需要阅读的东西;狭义,是知道查找之后怎样以最适当的方法来阅读。
  狭义的阅读方法,只要个人透过练习与控制,比较容易达成,或比较容易调整。
  广义的阅读方法,牵涉整个社会对知识的整理态度与系统,以及教育制度与方法,尤其困难。
  网络时代,许多人日益担心英语社会的强大,以及对其他语文社会所造成的压迫。但这种情况之出现,与其归因于英语社会在科技上的领先,倒不如归因于他们长期在知识整理系统上所拥有的领先──他们长久创建的知识整理的系统,经由网络的传播,成为阅读最方便也最合适的入口。
  而华人社会,不论就阅读方法的广义或狭义层面来说,均为欠缺不足的情况,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面对阅读方法,来到了一个临界点。对于阅读方法的需求,虽然长期存在,但从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掌握得到方法,就不必担心书种越出越多。一个懂得怎么选择,怎么消化的读者来面对形同无尽止的书海,就好像一个精通厨艺的大厨来面对存货无比丰富的超级市场,他会最精明又快速地选择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反之,如果不懂得选择、消化书籍的方法,即使有再强烈的热情与兴趣在支撑,不是形同夸父追日,就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走马看花倒罢,还不免受鱼目混珠之害。
  在商业社会里,我们常说“Winner Takes All”(赢家通吃)。在阅读的天地里,也将是这个情况──掌握到方法的人,就可以掌握到开启所有知识的钥匙;掌握不到方法的人,难于起动阅读,不免“游谈无根……有书而不读”的路子;或者,起动之后也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对这种发展,我们可以称作 “Reader Takes All”(赢家通读)。

印刷术发生在欧洲和中国的时候

  如何面对书籍的阅读,只是今天身为读者的第一个课题。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面对网络创造的阅读环境。
  网络阅读,以及网络会不会替换书籍,曾经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随着网络发展的波波折折,今天很少人提这个问题了。就像几年前很多人认为书籍将要被网络所替换,今天,也有很多人认为网络毕竟难以替换书籍。
  究竟是否如此,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五百年前,活版印刷术在欧洲发展的过程。
  1455年,古腾堡在德国开始以金属字模的活版印刷时,欧洲已经经历了长达一千年的黑暗时期。罗马帝国衰败之后,烽火频仍,文化残破,教会成为保存书籍的最后一块堡垒,然而,书籍的内容与形式也因而静止不前──内容,主要是圣经与上帝的话语;形式,是精美的手抄文字加上圣像绘图。相对于中国在这一千年之间经历的唐宋两朝的高度文明,知识与文化在欧洲的发展都是迟缓的。
  在那样的困境中,活版印刷所打开的局面是必然的,震撼的──活版印刷书籍替换手抄本书籍,加快加大知识的传播──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及再后的工业革命,都和这一波阅读革命密切相关。
  然而,即使是如此必然且不可逆转的趋势,当时却有段漫长的历程。
  活版印刷的书籍,不是一下子就淘汰手抄本书籍的。
  早期印刷科技固然唤醒了大家对知识的需求,但是技术的本身还有种种缺点与限制。印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手抄书籍的时间,换句话说,解决书籍出版的成本问题。至于字模、编排与版本设计则主要摹仿手抄本书籍,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精神。因此,手抄本书籍并不是马上就遭到淘汰,而是继续存在了将近一百年之后,才渐渐地消失。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国,虽然背景略有不同。
  中国早在毕升发明胶泥字模的活版印刷之前,大约八世纪初,唐朝武则天年代就发明了雕版印刷。
  唐朝太平盛世,文化高度发展,不论是科举还是文学创作所需,都有大量的阅读需求,因此抄书业十分兴盛。雕版印刷会在这样的氛围里发生,也就是件很自然的事。
  然而,雕版印刷出现之后,也不是马上就淘汰手抄本的书籍。雕版费工费时,字体也比不上手抄本秀丽,因此主要都是用来雕造佛像及佛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都是佛经),以及由书坊刻版流通一些民间需要的历书、杂书等等。雕版印刷大盛,要等到五代以后,也就是两百多年之后的事。
  今天我们在历史书上读来短短几个段落的文字,走过的路程其实相当漫长。

影响网络阅读的四个因素

  在这样的对照之下看今天的网络阅读,不难发现,这种新型态的阅读发展,一方面被预测为未来的阅读形式,为大家所期待;一方面却又拖延不前,迟迟没有进展,其中有些理由。
  第一,各种相关技术不够成熟,使得网络阅读谈不上舒适,更谈不上方便。(比尔·盖兹不就说过吗?五页以上的信息,他宁可印出来阅读。)
  第二,网络阅读,主要还是文字内容的表现,还没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内容与设计概念,因此对读者而言,和阅读书籍的乐趣与收获,区分不大。
  第三,交易环境没有成熟,创作者的权益难有保障,因而影响到内容创造与设计的意愿。
  第四, 配合新型态阅读所需要的新型态服务,还没发展成熟。
  可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拉远一点,然后再看当前所谓不利网络阅读的这四个限制因素,会发现四个限制因素都将发生变化。
  第一,各种技术会演进成熟,从阅读界面与字体的舒适,到携带的方便,将来都不会是问题。
  第二,网络阅读的内容与设计,会发展出自己的生命。网络阅读终究会结合文字,又超脱于文字之外。
  第三,交易机制与环境会成熟。成熟之后会刺激创作者从事各种型态的创作。
  第四,网络可以发展出新的服务。新的服务不但会生成新的附加价值,也会回头和阅读内容一体成型。
  未来,网络阅读不论是否完全淘汰书籍,起码都将成为阅读的主流。我们必须及早思考如何面对网络阅读。

初期阶段的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谈。一个是当前还在初期发展的阶段;一个是未来各种条件成熟的阶段。
  先看初期阶段。
  如前所言,网络阅读的初期阶段,在文字阅读上有种种不便与限制。因此,有人宁可花很多时间逗留在一些文字以外,游戏与视听内容的阅读上。
  这是很可惜的误用。正因为当前网络的种种条件限制,还受限于文字,没有发展出可以超脱于文字以外的内容与表现方法,所以今天网络阅读最丰富与最有价值之处,不在于看来炫目的游戏与视听内容,而在于文字内容的保存与联结。
  任何一个热爱书籍阅读的人,都是文字的热爱者;一个热爱文字的阅读者,不应该错过当下网络上已经铺陈的盛宴。
  这场盛宴当前还欠缺的一个角落,是那些仍然在世或去世未久的作者的创作。由于着作权及付费机制有待创建,这些部份的创作是网络上所欠缺的内容,但是,除此之外的作品与知识,大约说起来只要早于一百年以前创作(已经成为公共财的部份),早已形成一场壮观又华丽的盛宴(尤其是以英语着作、译作的部份)。这场盛宴,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数据库,跨越文字与语言,地域与文化,一个热爱文字阅读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善加利用。
  事实上,今天许多写作已经可以完全依靠网络上的阅读与查寻,而不需动用、翻阅平面纸张版的书籍。
  网络阅读比书籍阅读方便的是,一切信息都在指尖之间,不需要如陶侃搬砖般地劳动于书本与书本之间。但网络阅读也有一个和书籍阅读相同,并且更加严重的问题:面对浩瀚无比,新生速度也更加惊人的网络内容,读者到底要如何选择?
  于是我们发现:现在网络阅读的最主要课题,也同样不在于要不要阅读,而在于究竟要如何选择,如何阅读,也就是阅读的方法。
  只是在网络的阅读中,更加迫切地需要发展出一套对知识的整理态度与系统,否则,面对挟泥沙以俱下的网络内容,一个阅读者会承受比书籍阅读方法上更大的挫折与无所适从。
  “Reader Takes All”(赢家通读)的道理与现象,在这里更加明显。

知识与阅读体系不足的一些原因

  不论对书籍还是网络的阅读来说,既然阅读方法都这么重要,因此尽管这个课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探讨得了,我们在这里还是不妨思考一下今天自己为何不足的原因──尤其相对于西方而言。
  一个原因当然是近四、五百年来,太多知识领域发起、整理于西方,其渊源与常规离我们有很大的距离。另一方面,则和中国人在这同样一段时间,对知识与阅读之偏观有关。
  明代的主流是偏向唯心的理学,清代的主流是考据。两者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固然都有其意义与贡献,但是放在人类,尤其近代人类所发展出的知识领域与视野来看,都不免失之于偏狭。其间,虽然有像明末清初顾炎武这样的人提出“博学于文”的呼吁,但毕竟不是主流。
  到了清末,中西文化相撞击,识者固然亟思改进,但却不免欲速则不达,甚至造成进一步的狭隘。张之洞提出《劝学篇》,是个代表性的例子。
  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后再把“西学”一分为二,“西政急于西艺”。这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虽然有其迫于时势的理由,但也从本质上造成了“中学”与“西学”的割裂,以及“西政”与“西艺”的断章取义。其后,加上近代历史上种种政治、社会因素的掺入与发酵,百年以来,不论海峡两岸三地的任何一地,在教育与阅读上都难免多少受这种割裂与偏观之害。把知识便宜行事地加以割裂之后,对知识的认知会日益窄化,难以创建整理知识的态度与系统,原来就不足为奇。

长期阶段的网络阅读

  越过网络的初期阶段,进入各种条件成熟,网络阅读可以超越文字内容的另一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又是另一种准备了。
  这些准备不应该是喜欢阅读的人才要有的,也不是关心阅读的人才要有的。因为,这件事情和阅读的本质相关,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阅读的本质,就是为了认知这个世界。
  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先是有观察、图像、肢体表达、音乐、语言;之后,以结绳、象形、拚音而发展出文字。
  文字出现之后,人类交互的方法与方便,全面展现,但自此以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开始以文字为最重要的中心──至于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能力,则逐渐退化。印刷术发明之后,更进一步地加速,也扩大了文字的渗透力、扩散力、影响力。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电影、电话、无线电、电视,相继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些新的传播媒体出现之后,以视觉、听觉等其他感官来认知世界的可能,才又逐渐浮现。也就在二十世纪,漫画这种结合文字,又不同于文字阅读的平面阅读型态,兴起于美国、欧洲、日本,也可以当作配合说明的一个注脚。
  但是我们对文字的倚赖,毕竟已经太久也太习惯,文字在我们世界中独特而主导的地位,并没有因而发生根本的动摇。
  网络出现,起初的本意,仍然是为了方便文字的交换与传播,然而,却注定要踏上一个颠覆文字的路程──颠覆以文字来认知世界的过程。
  网络之所以会颠覆文字,是因为在计算机科技的辅助下,终将结合文字以外的声音、图象、气味、触感,甚至意念,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官经验。虚拟实境,只是我们对未来网络阅读既有的认知之中,一个最简单的想像而已。
  这种经验,超越所谓的文字阅读经验,我们只能说:它会打破文字阅读的局限,让人类得以重温全观认知。
  计算机销售台数、达康公司的家数、电子商务的笔数,都不足以代表网络时代的开始。只有当阅读可以透过网络进入这种经验时,网络时代才算真正开始。

全观的认知

  人类历经亿万年的进化才发展出文字,以及文字的阅读能力,然后再又颠覆文字,回归文字以外的全观认知能力,有令人兴奋之处,也有凶险之处。
  以综合感官来超脱文字的认知方式,固然可能让我们重新开发全观认知的能力,这种经验也可能太过刺激,不仅容易耽溺其中,也可能扭曲认知的结果。
  这个阶段离我们尚为遥远,但是如果看看今天相形之下不过原始时代的一些粗糙的网络游戏,就造成多么耽溺的现象,就可以想像其可能的负面作用。
  我们往全观认知前进的路上,不但可能掌握不到全观的根本意义,还可能把自己带进一个更“偏观”的世界。
  这里所说的“全观”,已经又不是一个暸解知识整理与分类系统的Readers Takes All可以代表的了。
  我们应该更细密地思索网络的本质。
  麦克鲁汉说:“媒体即消息。”( Medium is the message.) 换句话说,人类开发、使用什么媒体这件事情的本身,就说明了他们所要传达的意义,与消息的本质。
  那么,我们开发网络、使用网络,又说明了什么意义与本质?
  联结。
  今天很多人认为联结就应该无所不联。但,会不会是我们对爆炸的知识早已无所适从,因此,希望透过网络这样的联结,寻查找自己可以循从的一些路径?──然而,我们以联结为联结、为联结而联结,结果却反其道而行,形成一个更爆炸,更让人寻找不到途径的密林?
  今天很多人认为网络可以自成一个世界。但,会不会是我们对疏离的社会与感情早已无能为力,因此,希望透过网络这样的联结,提醒自己需要多打开沟通与接触的管道?──然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沉迷进一个更隔绝,更隐蔽的世界?
  所以,网络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可以把我们带离真实世界的同时,是否也越来越在提醒我们要回到真实世界?人的世界?
  我们看看学校的例子。
  未来,在网络的发展下,教育的定义,老师的角色,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个使命,必将有钜大的变动。
  由于阅读的界面不再是纸张;由于知识的内容变动急剧;由于阅读的方法不再局限于文字;由于负责教学的“虚拟老师”永远一天二十四小时待命又永远耐心;由于网络上的知识整理与检索系统都方便到另一个层次,因此,就知识的“授业”和“解惑”两种层面来说,未来人类将为网络所替换的可能性太大了。
  这是网络在把我们带离真实世界。
  不过,真实世界里的学校一定还是需要存在的,而老师真正的任务,将在“传道”──网络世界以外,以身作则的人格教育。除了“博学于文”之外,顾炎武对读书人曾经归纳的另外四个字“行己有耻”,可以视为人格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这是网络在提醒我们要回到真实世界。
  在迎接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如果所有参予教育的人不作此想,只看到网络所代表的商机与所谓电子商务的利益,因而逼迫自己以及下一代以“知识经济”之名,进行各种生存的训练与冲刺(这种训练与冲刺甚至往往必须不择手段),这将是多么偏差的一个开始?其害,则可能又不是一百年前我们把知识系统割裂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能相比。
  我们如果没有具备对真实世界新的认识,没有具备对“人”的全观认识,实在不足以进入未来以全观为本质的网络时代。

阅读,即存在

  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站在一个关键点上。
  这个关键点上,有机会,也有险恶。
  机会是:网络所带动的阅读革命以及认知革命,还在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站在二十一世纪初,全人类都面临着自己认知与准备的局限。我们大可以期待在一个大家相当的起始点上,有一个新的出发。
  险恶是:在信息与知识如此爆炸,而我们自己对知识的认知与学习方法又因历史的后遗症而不免偏狭时,我们很可能由于欠缺一套整理知识的立场与系统,而根本无从进入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阅读者的时代

  时代的改变,是从阅读的改变而开始的。
  我们对阅读界面的选择,不论是短期的书籍,还是长期的网络,甚至由书籍而网络的进程与时间,本身就在形成我们的时代。
  我们所掌握的阅读系统与方法,本身就在形成我们在这个时代生存的能力及面貌。
  阅读和人类的关系,从没有结合得如此密切,又变化出如此不同的面貌。
  阅读,不只是掌握知识的力量。
  阅读,不只是掌握财富的力量。
  阅读,即存在。
  我们如何阅读,如何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