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为决策者的时候 |
佛教有一句话:“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在一个企业里,晋升为高阶主管之后,也有点类似状况。一般而言,在工作上,这时已经没有人能够,或应该指点你什么了。
一切,要靠自己的体会与摸索。
由基层干部而中级主管,我们主要在锻炼的,是技术面的身手。
成为高阶主管之后,最重要的,却是要摸索到策略面的眼界。
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以往胜任愉快的技术身手之外,再增添策略视野。
这种新的锻炼如果成功,能够掌握到对策略的体会,那么过去精娴的技术身手,就会如虎添翼。如果不能成功,那么过去胜任愉快的技术身手,往往会变成故步自封的阻力。
当然,高阶主管有高阶主管要练习的技术面能力,但是,我们对高阶主管之期望所以有别于中级主管,毕竟在于他策略面的思考与眼界。
策略究竟是什么?
在我刚承担起一家公司的经营责任之后,这个问题真困扰了我很久。
问别人嘛,不是不好意思开口,就是问了也听不明白。买书来读,各种策略管理,策略分析的书,说得精彩,但是要套用到自己身上,总是隔靴搔痒。
然而,当时尽管什么都模模糊糊,有一点却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策略再怎么难懂,却绝不能不懂,再怎么难以掌握,却不能不掌握。
于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揣摸一下这究竟是技术面的事情,还是策略面的事情。
真有点蹒跚学步的挣扎与痛苦。
后来,大致可以把技术和策略区分开,也了解策略是怎么回事。不过,了解策略是怎么回事,和是否能够思考出策略,尤其有效的策略,则又是不同的两回事。
这又是一个永无尽头的追寻。
为什么?
因为策略就是:不以一时的胜负为胜负。
不以一时的胜负为胜负,究竟要以何时的胜负为胜负,只有你个人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策略是别人很难替你置啄的。
随着你对自己资源、空间、时间了解程度的不同,对胜负的设定也会有所不同,你策略的思考,自然也会跟着不同。
我也只能如此隔靴搔痒。
我们只能不断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