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树伟 |
分类: 惠龙日记 |
李树伟
昨天,闺女的微信转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我给她的留言是:闺女要进步了,起码意识到了。因为,知道家人永远不会怪我们,我们反而将言语的刀子冲向家人 亲人,同事。但是,千万不能忘记,家庭里的亲人,并不是无坚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经营,一个家庭的幸福是从好好说话开始的。
那怎样才能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呢?有人说:“人生如尺,必须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人与人之间首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就是彼此尊重。
关系再好的两个人,不论这个人是你爸还是你妈,甚至是你的爱人,若是相处起来没有了边界,也会变成一场灾难。
朋友如此,亲人如此,爱人更是如此。
这个道理,不怕你明白的太晚,就怕你执迷不悟。行动没有早晚,只有何时启程。如果,你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有背水一战的决心,那么请忘记年龄、忘记时间、忘记结果,当下就是最好的开始。
能改变自己,其实,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有想法,就大胆去追求,不论我们是几零后。人生修炼之路永远都是最好的开始,永远在路上。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小时候常常把亲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长大了,开始独立生活才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有多少亲戚因家庭财产走向法庭?天底下最复杂的事情,便是感情纠葛,天底下又有多少夫妻像王宝强夫妇一样,在法庭上走到终点。
在亲情和恩情的纠缠中,永远没有两清的时日。而亲戚之间过于亲密,往往就会招致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与亲戚保持分寸感,并不是要你冷漠疏远,也不是傲慢,而是要有原则地帮助他们,避免管私事,只守住“一碗汤”的距离。
一碗热汤可以管温饱,解困境,但却不是一辈子的帮扶。和亲戚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为太烫而伤了自己,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凉了心意。
闺女虽已三十七岁了,但是,此时能明白这一点,她以为晚了,我认为根本就不晚。问题的关键是,此刻、当下,就要这样去做,不要等,不要观望,更不要总是错过。从来就没有什么太晚的事情,也没有谁能阻止想要改变自己的决心,只要你下定决心,人生修炼之路何时何地都是最好的起点。
至于同事和友情,让我说那就是一杯水,这才是保持友谊之间最好的距离。
作家梁实秋在《谈友谊》里写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
好的友谊就像一杯清水,看似平淡无味,实则解渴清凉,平凡却不可或缺。而失去距离感的友谊,就像一杯糖水,过甜、过腻,无法解渴,也无益于身体。
这样的关系很快就会令产双方产生隔阂,或许还会将两人推得更远。
作家三毛也说过:“朋友之间,分寸不可差失。”两人离得太近了,不免会相互干扰,相互伤害。而不随意插手、不过分关注,才能带来朋友之间的舒适感。
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是朋友之间情感的最好归宿。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让我说:闺女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就去做。因为,往后余生,你无法比此时此刻更年轻。所以,今天就是最好的一天,现在就是你开始的最佳时间。因为生活,从来不会亏待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的人。从现在开始,好好与家人、朋友说话,也是对自己和子女未来最好的交待。
(后记)
此文发表后,著名学者王亚雷老师给了一句留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随后附言:
首先感谢王亚雷老师借用《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句来褒奖此文。其次,还有点折煞小弟之嫌,让小弟诚惶诚恐。
因为,语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儒家的“道”不是道理,而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仁政。而“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道或者明白。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段:“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想这两个“闻”应该是同样的意思。而且儒家学说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众,实行仁政。
根据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解释,这句话应用《易经》的观点来解释,即:朝和夕是相对的,夕即过去,朝即将来,这句话是说,如果早上知道了“道”,那么即使晚上死去了也是值得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道“指”大道“,即宇宙本源,形而上的本体,同于”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也同于”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当然,亦可代表孔子学说中的“仁”的境界。大家给我评评理,是不是表扬的太过了 。其实,自己知道是王亚雷老师在鼓励我,用词大了一点,可是,我听着心里还是特别高兴,衷心感谢王亚雷老师的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