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啥喜欢读书

(2019-09-21 07:44:05)
标签:

李树伟

分类: 惠龙散文集

我为啥喜欢读书

李树伟文/陈建国摄影

别人喜欢打麻将,喜欢坐在小区门口聊天。我真没有这种闲心,总想一个人躲进书房里读一会儿书。

承德市的文气很浓,每年都有几十本新书出来。只要友人送我,我就必须要认真阅读。重点作者的书,像何申、李海健、王兰生等,还要经常翻阅。

今年九月,我还是第一次,自己推荐自己上台朗诵诗歌,第一次看到自己在舞台上朗诵《沁园春.长沙》的视频。节目做完之后,同事把视频传给我,但偏偏那个时间家里来了客人,我不好意思打开手机和客人一起看,以至于客人走后,都已经深夜了,自己才躲进书房里偷偷地看。

看过两遍之后,我就不想再看第三遍了,因为,60岁之后,我就不太愿意从屏幕上看到自己,不愿意看到自己衰老的样子。有时候,我甚至也不太爱照镜子了,也许不太爱照镜子,就会忘记自己的年龄。我很奇怪,自己在朗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轻声一些?这就是衰老,耳背之后自己说话的声音很大,在家里电视机的声音开得很大,跟老伴说话的声音也很大。经常听到女儿责怪我的声音:能不能把电视声音小点声,耳朵都要震聋了。经常听到老伴教训我:你说话就说话呗!你吼什么呀?

其实,每当发生这种谴责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出电视声音有多大?也没有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吼啊?

每每遇到这种事,我就怏怏不悦地走进书房,关门读书。我是感谢书的,它不但让我能远离烦恼,还能增长见识。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把当时能读到的书,都读完了。除此之外,还读了一些书店里见不到的中外书籍。由于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因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老师们受到冲击的时候,我反而对他们更尊敬。特别是初中班主任的刘兴和曹武俩位老师,他俩都是自学成才,也是建国前就投入教育事业的资深老师。这两位老师,对我人生影响很大,他俩一直给我灌输:“读书会对人有所塑造。”

我一直也相信读书会对人有所塑造。对我影响较大的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建议大家也读一下。我只读了第一卷的前150页,讲的是一位主教到了教区,想要搬到穷人救济院去,把自己的大宅子让给穷人去住。他养奶牛,把挤出的奶都送到救济院去。他每月有车马费,但是他不坐车,而是买了一头小毛驴,把省下的钱都去买了药品。他经常说,“我们只不过是地上的一条虫”。为了和教民们亲近接触,他学了好几种语言。这位主教的故事对我青年时期影响很大,一个青年读过这样的书,那么生动的形象呈现在脑海,当然是对我有一定的影响。

我是从地质队家属院长大的穷孩子,身边不缺读过大学的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学地质、水文、测量等与找矿专业有关,可他们为什么会影响我看这些书,想这些问题呢?我前几年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所谓对的事,就是你把正确的事坚持做下去。”我想这就是文化。别人问歌德,你整天写啊写啊,想啊想啊,你究竟在想什么?歌德说,“我也只不过在想我前面的前辈在想的事情,我重复做他们做过的事情,那就是文化。”

我毕业下乡时,遇到偏桥子公社达莲坑大队的王成富,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曾经借给我很多书,还有一个就是胡乐夫一家人,他们是名人之后,对重视文化教育,更有自己的见解。特别是我到地质队参加工作之后,地质队工会有个图书室,我在那里看到了很多好书,读到了很多书。

只有和书籍有更广泛、更紧密的关系,我才能够享受读书那件事带给我的快乐。现在的数字阅读也是可以服务于我的,手机中的信息碎片化,这不要紧,关键在于我应该怎样把这些碎片串联起来。

我们现在青年人的脸上,少了一种表情,叫作书卷气。我们再回去看60年前的那些诗人和青年,一看那张脸,就和我们今天的不同,那是读书读出来的。所以古人才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不一样。

我始终觉得,当我阅读的时候,那个时光就是我最安逸的时候。我可以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下看手机,但我没法在那样的环境下读书。一旦读书,一定是选择了一个远离嘈杂的地方,这首先就有益处。然后当你读三页书的时候,整个肌体里面各种信息都变得不同了。人若经常关注热闹,置身于热闹之地,对思想和神经的健康都有害。读书使人远离热闹,寻找安静,而安静可使人悟道。

当今社会人人都怕自己落伍,怕被边缘化,于是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搞社交。搞名目繁多的同学聚会、战友聚会、诗歌沙龙等,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朋友多,益友少。书中的人物,一定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他们不会说场面上的不真诚的话。除了读书,还有什么方式能让你交到无私又真诚的朋友呢?

人生苦短,有人自己活得很清醒,清醒到自私的程度。而不清醒的人,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他们幸灾乐祸。一本好书能呈现出理性之光,教给人的动机是绝对的友善。

读书的多少证明一个国家享受好时光的多少,一个国家读书人口多,证明这个国家享受好时光的人口多,也证明这个国家的人生活有安全感。读书证明一个国家的人能不能摆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不沉浸在娱乐声像之中。

回看自己走过的62年,很多年轻人对前30年的记忆非常少。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课本里没有唐诗宋词,没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名贤集……

我学的第一首民谣,是没有文化的母亲给我传授的: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编席的,睡光炕;卖盐的,喝淡汤……

在我小时候,最早住在天津河北军区大院,每天都能听到起床号、出操号、开饭号的声音……

再后来,跟随父母来到承德,开始我家住在西大街36号的一处四合院里,父亲是建国初期最早一批的地质队员。不!更准确地说:是最早一批地质队的领导干部,在我的记忆里他做过地质队政治部负责人、野外分队书记、队长、化验室主任和行政科主要负责人。

那个时候,承德市很小,我们地质队在承德市小榛子沟的城乡结合部建起来大队部和家属院。非常奇怪的是,我们地质队家属院的周边都是泥土房,不打地基,房子上面盖上茅草。看不到一砖一瓦,听大人们说,那是地质队筹建初期的产物。

五六十年代的承德,还是一座古城,我记忆中的三道牌楼是木制的,上面雕刻着花纹,很多衣衫褴褛的人,围坐在牌楼下面打牌、聊天、抓虱子……

头道牌楼以外,就是纯农村了,大多都以种地为生。整天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特别是冬天,棉花露在外边,特像叫花子。我在年画上看到农村人的衣服红是红,蓝是蓝,他们扭秧歌,还有很多花,就对农村很向往,跟母亲说想去农村。母亲说,我就是从农村来的,不想再回去了,就在这熬着吧。我听了非常生气,觉得不能到美好的地方过美好的生活了。

我记得上初一那年,学校组织我们去狮子沟镇大窝铺村参加支农劳动,那是我第一次去了农村,我们是自己带行李,几个同学分住的农民家里,我们住的一个火炕,上面连张炕席都没有。那时候去农村叫接受农民再教育,去帮助生产队收玉米,建设水库和梯田,女同学负责掰棒子,男同学负责搬运,或者去水库建设工地运送石料。同学们吃的都是派饭,吃窝头吃不饱,就吃红薯,也没有啥蔬菜。我记得当年,我们是排着队从学校出发,步行到大窝铺村的,学校带队的张连长,是教我们政治的老师,不知为什么,在我们即将结束支农劳动时,他突然跳井自杀了。我们再次步行回来的时候,我看到张连长用一条白床单盖在身上,躺在井边,周围围拢好多人……

那时候学校为啥不让我们坐车去呢?现在已经无法探究了……

听父母说:我老家也是农村,是沧州黄骅的大平原,我们齐庄村距渤海湾很近,用现在的地理坐标说,已经成为黄骅港了……

我曾经问过父母,我们为什么不愿回老家去呢?父亲告诉我:爷爷住过的房子,现在已经不能住了,剩下一点石料还有一点木料。大伯来信说,儿子结婚了,需要拿点木料。父亲回信说,那你们就用吧。就因为这一点木料,大伯还特意来承德,想给父亲点钱做补偿,父亲说啥都没要,还给我们哥俩上了一课。告诉我俩要珍惜手足之情,不要因为那么点木料,还是一些腐烂的木料,而影响家庭和睦,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在教我们怎样去阅读亲情这本书啊!

曾经的贫穷我们不能忘记。再看后30年,绝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有时候,人不但要横向比,也要纵向比,纵向比才能比出国家的变化,也能比出家庭的变化。谁能想到,我六十岁退休之后,还能驾驶私家车去旅游,特别是开着车往南方去的时候,尤其是过江浙一带,往外一看,原野上农家都盖起来了二、三、四层的楼房,白墙灰瓦,看着心里就高兴。我身边有好多人,他们退休后热衷旅游,不但在国内旅游,还涉足到国外旅游,我支持他们,这样总比窝在家里打麻将好吧!

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吗?只有学会一边走路,一边读书,才能让我们全面理解自己的祖国和别的国家,才会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发展过来的。世界上没有诗一般的国家。信仰可以不变,但是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信仰不能解释人面对的一切社会问题,必须有更广泛的思想。信仰不变就是指不改初心,对信仰本身也要不断地修正。宗教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宗教革命,宗教也许早就远离人心了。

我们这代人的孩子,大多是80后、90后,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我们那个时代的前30年,就不会知道他们爸妈的生活是怎样过来的。他们对中国缺乏纵向比较的意识,我们需要给他们补这堂历史课。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从怎样的起跑线上,一步步走过来的,走到今天不容易,要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信心。

时代的发展,不可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打一个隔断就把另一个时代给隔断了。时代的发展就像奥运会的五环,一环套一环,每个十年和另一个十年都会有重叠,这个重叠可能是思想方法,也可能是机遇,不能生生隔离开。由此可见,一个喜欢读书的国家,是一个崛起的国家,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振兴的民族,一个喜欢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和谐的家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