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奏之于诗

(2024-03-13 08:54:40)
标签:

语言

诗歌

文学

文化

分类: 诗之悦

(前几天发的,不知怎么没了。再发一遍。)

    诗意和节奏

  节奏对诗来说就是灵魂。所以有文称节奏是诗的生命。

  看看韵律指什么:韵律就是音响的节奏规律。文字形式实际上是音响效果诉诸视觉的表现手段。

  诗意是诗内在的生命,也是基本特征。只有节奏而没有诗意,那就是机械的音响,人工智能就可以做得很好。相反,只有诗意而没有节奏,可以是散文,但不是诗。

  诗意是弥漫性的,可以附着于任何表现形式,从最具象的艺术门类如绘画到最抽象的科学想象,都可以充满诗意。

  诗意包括意境和美感。能不能发现诗意很难说,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奈何不得。

  所以这里只说语言文字形式。相对而言,这比较可控。

  如果说节奏在非诗歌写作的行文中通常需要有意关注才能发现,那么对诗歌来说就完全不是这样。节奏在诗歌中非常明显。那些只靠敲换行键排列出来却并没有节奏的所谓诗歌是哄鬼的——不,连鬼都哄不住,你去听听那些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鬼神祭祀之歌吧。

  诗歌同源,言之不足,叹之咏之,舞之蹈之,怎么可能没有节奏?

  从古歌到古体诗到格律诗到近体诗到白话诗到散文诗到散文,节奏由紧到松,由松到紧,紧了又松,散文成分逐渐增加,走到散文诗这里,可以说其实就不是诗了,已经进入散文。

  好在爱诗的人还是多的。诗不会亡,会和人类共存,成为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寄托。

  懂诗的人也很多,因为爱诗。所以也不必担心诗词正宗之类的传统会丢失。即便暂时丢了也不要紧,不是还有“礼失求诸野”吗?

    诗歌翻译和韵律

  诗歌翻译是翻译界一个长盛不衰的关注点,百年来国人这方面的著述不少。某些时候似乎有点冷清,不是因为关注的人少,而是因为暂时没有新的开拓。无论世事如何,对诗歌的热爱始终绵延不绝,哪怕现代语言发展在这个领域内引发了多少中外新旧语言审美观的冲撞和融合。

  诗歌翻译研究中有关韵律的讨论,反映的其实就是论者对诗歌本质的一种认识。心中如何看诗,笔下就会如何译诗——包括写诗。对究竟什么是诗心中无数,自然就无法讨论怎样译才能让出来的文字还是诗。

  换言之,与其说他们在讨论如何译诗,不如说他们在讨论诗这个东西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语言特征,尤其是韵律特征。

  近些年诗歌外译汉的研究中,以我有限的观察来看,对二十世纪前期白话文冲击下诗歌翻译中韵律的传承归纳整理最用心也最清楚的当属张旭,在翻译方法及其原理的探索方面,最关注韵律,而且基于前人成就拿出了自己的思路,又以精彩的译作令人信服的,应该是王东风。两位这方面的代表作如下:

  张旭:“英诗汉译中新格律体实验考察”(原载于《翻译季刊》2004年第31期),更为细致而全面的个案研究见其长文“朱湘译诗音乐美的现代诠释”(原载于《翻译季刊》2007年第44期,后收入其专著《视界融合:朱湘译诗新探》[2008年第一版,2017年修订版],为其中一章)。

  王东风:“论‘以平仄代抑扬’的可行性:再译《西风颂》”(原载于《中国翻译》2022年第4期),最近的作品是“英汉诗歌之间的节奏共鸣”(载于《当代外语研究》2023年第6期)。

  这正好也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现象。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俩这方面的文章其实还有,篇幅所限,这里没法全列出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一找,建议同时注意看他们的参考文献。

  译界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几乎没有断过,有时说其他事情也会顺便提到诗歌翻译,但与此密切相关的韵律或者音乐美问题却“无意中”成了个漏洞,说好听点叫冷门,即便是提到了多半也是一笔带过,少有详细的分析。准确地说,这个题目喜欢的人不少,敢做的人不多。原因么,说来有点残酷,却很可能是事实,这就是:要做这种研究需要有点底气,不光要能看得出好赖(眼光和才气),还要能说得清原理(逻辑和理论)。还有一点,从上面这两位的文章里就可以看出,很多地方需要“较真”,需要下细致的梳理功夫,习惯于天马行空指点江山或者全靠笔头子快谋生是做不了这种事的。

  为这一切托底的,是对诗难以遏制的热爱。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去做不这么费劲的题目。

    回到原创

  我曾说过,几乎没有哪个喜欢诗的人从未写过诗,只是未必人人都敢把自己的“拙作”拿出来示人。这无所谓,喜欢就好。

  拿出来的这些,放眼看去,好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功底深厚者的作品。他们有一种对格律的坚持,以诗词为主,散曲为次,特点是不光一般性地讲究严格按格律来写,而且特别注重选字用韵要符合韵书的要求,稍有差异即自谦为打油。我想他们这样做的总体目的是希望能传承诗词正统,以保持中华文化的这一块精华。有名人曾提出格律太束缚人,自己写却是严格按格律来的,可见对格律的尊重。

  第二类作品是最多的,特点是只有基本的文字节奏和韵脚,字数排列有的整齐,有的不讲究,自由体都是可以的。整齐的部分有一些是对格律不严格的模仿。这类作品的总体目的很简单,就是自娱,放手言志抒情。这类作品的来源自有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民歌和戏曲之风的广泛影响,其次还包含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继承这种观念。在学习格律的过程中产生有意无意的抗拒甚至放弃也是一种可能。这些因素本身的是非且不去管它,既然存在,应该是有原因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以诗抒发情怀,各人愿意怎么写,谁也管不着。然而、但是、尽管如此,不合格律却标以格律之名,这绝对是不应该的。可惜这样做的还真不少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格律还没学好就着急贴牌子出产品了。引以为戒吧。

  第三类可能出自第二类,但有些特别之处值得关注。比如,部分作者不想过于放开,还希望有些韵律的约束,以具备韵律的美感。其中有些人希望能创造出一些新的“类格律”,也就是有点像格律体,却并不符合任何一种传统的格律,用韵也以中华新韵为主。见到的作品中,有自己定名称的,也有不定什么名称的。总体可称为仿诗词曲,愿意称作新格律体也未尝不可,毕竟事物都是发展的,既然活着,就会生长,由诗到词到曲,其实也就是个放开的过程,后来还有了自度曲这种类型的作品。这既是一种新的探索,也是自娱。有些这种“仿品”读起来的确还可以。比如写仿散曲的人就不少,估计就是喜欢元散曲那种自由自在同时又有韵律美的感觉。我本人就喜欢这种东西,也做过一些类似的尝试。网搜一下“仿散曲”,可以看到很多深爱此道者还不错的作品,这里就不搬砖了。

    餐后甜点

  甜不甜不知道,气味儿可怕的榴莲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呢,这里只多说一句:可别小看了语言的节奏感。

  比如平仄就一点都不玄乎,很有用。把你写的那行字读出来就会有感觉。什么“平平仄仄平平仄”之类不是为了给人找麻烦而发明的,那是为了读起来好听,既有节奏又不僵化如念经。

  又如格律诗讲究不要犯“孤平”,那是为了防止一种跳跃感,以免破坏了音乐般柔和自然的流畅节奏。

  又如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所以由轻重音形成的“顿”(音节,音步……)多以两字或三字为基本单位,单字的“顿”有时可以用来协调节奏,多了你试试,一跳一跳的,不会好听。

  其他的还有如,两个字拿不定主意用哪个,选有爆破音的那个读起来或许会更加清晰响亮。等等。慢慢体会吧,也许关注了语言的节奏感会让你眼前一亮呢。

202403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