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方式对文风的影响
(2024-03-11 14:50:48)
标签:
语言文学文化 |
分类: 术业之缘 |
近来有几个很感兴趣的问题一直在脑子里转,不做一番清理就静不下心来。这一篇的题目是最后一个。关注范围及关注程度有限,不可能挖得很深,简单整理一下也行吧。
无论哪种语言,文字书写方式对写作风格都肯定会有影响。
甲骨文在龟板或者兽骨上刻写,不小心就会把甲骨刻裂,金文不光要刻还要铸,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在泥板上刻写然后或烤或晒而成,哪一个都不容易。所以那时文字言说的权利及权力只能属于极少数人如巫师之类。那些文字即便可以成“文”,谈得上文风,也必然是极为精炼,字字千金,没有一个字是废话。
竹木简牍用墨书写,方便了许多,但是手工时代,制简再加上墨和笔的制造都还很费劲,也限制了文字的普及。近日见有文谈及古人说话是不是都用文言,能注意到这一点本身就很有趣。可以说,起码到简书时代,文言也还是一种无奈,因为书写不易,必须言简意赅,而口语就没有这个问题,文言和口语之间应该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口语丰富文言,文言引导口语。后来有了帛书,因为材料贵重,也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所以同样。
据考,人工制造但很粗糙的类纸物品东西方出现得都很早,后来不过是用来造纸的材料优胜劣汰,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制造工艺大为改善,这才终于可以生产出大量的纸了。书写材料就此改成以纸为主,这是文字文化普及的关键条件。对文风的影响好像就是细节越来越多,情感表达越来越多,同时文类也越来越丰富,诗词曲赋全都蓬勃发展起来。我们看秦汉以后的文化典籍,排除湮灭在历史尘埃中暂时未发现的那些文字,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发展过程。敦煌文献是个很有意思的独特现象,那里面有很多难以列入典籍的生活化文字残片,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书写方便给当时社会带来的丰满而鲜活的生命力。
古代差不多就是这样。当代呢?最明显的一个感觉是“换笔”的巨大影响。
所谓“换笔”指的是从用笔在纸上书写改为用键盘在电脑上“书写”。
比如原来的写作过程是:列提纲,添细节,写初稿,增减删改,誊抄,再改,再誊抄,直至定稿。手稿上勾勾划划,连字迹中都透着思考的痕迹。自己的手稿保存起来可以用于追忆反思,名家手稿保存可以看到大家的思考过程。整个写作过程环环相扣,反复修改誊抄也很累人,对文风的影响很明显,就是结构严谨,用语慎重。可以说是精雕细刻。
电脑写作呢?清楚地记得第一篇尝试着完全用电脑写的文章。到现在看,整体感觉还是语言松散“泛白”,结构如流水般哗哗向前推进。内容当然是有层次的,但感觉就是松。的确很像顺口说话。
加上反复修改不留痕迹,完稿即是漂亮的印刷状态,所有思考过程完全隐没。(保持修订状态是后来学的,但一般完稿后很少保留这种版本。)写作好像变得很轻松,“出道即是王者”,连累出腕关节劳损的誊抄都用不着了。——轻松得都有点不踏实了。
(收藏界一个门类的业务量大减——今后没手稿了。)
这种状态很是过了一段时间才有所好转。文字重新“集结”紧凑,慎重修改隐没就隐没吧,结果好就行。事实也证明用电脑写的确有很多好处,称之为一场革命也不为过。用新科技之长,避新科技之短。现在面对人工智能的多种新产品不也得如此吗?总不能回到山洞里去,哪怕是北京的山洞。(一乐。)
目前看来好像又有新问题了。一些要命的重大势力如资本等在后台使劲,流量成王,网络信息汹涌澎湃,且不说胡编乱造,只说为了这“量”,多少废话都不在乎,洋洋万言动动手指就来,知道你不爱看就会猛刷过去,所以真正有用的话可以就那么一两句。这种“书写”方式对文风会有什么影响?成年人清醒点儿可以自律,中小学生的语文怎么教啊?已经看到有文章在分析这个现象了,祝他们能分析清楚。
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