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文化

分类: 乱炖
不明白。
(2024-03-15 09:46)
标签:

诗歌

文学

语言

文化

分类: 诗之悦

  诗意和节奏

 

(2024-03-13 17:29)
标签:

诗歌

文学

语言

文化

分类: 诗之悦
  (很奇怪,日前发的“节奏之于诗”发了两次都没有显示。不管它了。)


  前发“节奏之于诗”里有一处,琢磨再三,还是决定做个修改,即:第一部分里“从古歌到古体诗……”这一句整个修改为:

 

(2024-03-13 08:54)
标签:

语言

诗歌

文学

文化

分类: 诗之悦

(前几天发的,不知怎么没了。再发一遍。)

标签:

语言

文学

文化

分类: 术业之缘

近来有几个很感兴趣的问题一直在脑子里转,不做一番清理就静不下心来。这一篇的题目是最后一个。关注范围及关注程度有限,不可能挖得很深,简单整理一下也行吧。

无论哪种语言,文字书写方式对写作风格都肯定会有影响。

甲骨文在龟板或者兽骨上刻写,不小心就会把甲骨刻裂,金文不光要刻还要铸,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在泥板上刻写然后或烤或晒而成,哪一个都不容易。所以那时文字言说的权利及权力只能属于极少数人如巫师之类。那些文字即便可以成“文”,谈得上文风,也必然是极为精炼,字字千金,没有一个字是废话。

 

(2024-03-10 17:54)
标签:

翻译

文学

语言

诗歌

分类: 术业之缘

 诗意和节奏

节奏对诗来说就是灵魂。所以有文称节奏是诗的生命。

看看韵律指什么:韵律就是音响的节奏规律。文字形式实际上是音响效果诉诸视觉的表现手段。

诗意是诗内在的生命,也是基本特征。只有节奏而没有诗意,那就是机械的音响,人工智能就可以做得很好。相反,只有诗意而没有节奏,可以是散文,但不是诗。

 

(2024-03-02 12:24)
标签:

翻译

语言

文学

文化

分类: 术业之缘

对做翻译的人来说,读书如果读的是译著,经常会有点麻烦,因为总是会受“翻译”意识的干扰,一不小心关注的就是译文而不是原作了,哪怕本来是冲着那部原著或者那个作者去读的。这非常影响阅读体验。因为多了一个层次的考虑。

这种意识甚至会形成一种阻隔。感觉好了,会想到这译者文笔真不错。感觉不好,常会怀疑是不是译者没译好。

说实话,有时很想摆脱这一层考虑对阅读的影响,但是不太容易。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标签:

语言

翻译

文化

文学

分类: 术业之缘

(说明:前文发布后,有朋友觉得这事确实是难了一点儿,这可能是后面几段的说法起了些误导作用。于是做了些修改,特别是补充了一点遗漏的想法。前面也有三处小改动,问题不大,所以就把改后的结尾几段发在这里,自我感觉表达得更为准确一些。)

 

“体会文风,把握节奏”最后几段的修改和补充

 

……

 

标签:

语言

翻译

文学

文化

分类: 术业之缘

文风或语言风格方面的专门著述自古至今已经是汗牛充栋,感兴趣者自可去翻看,我尽量不重复(免不了会提到一些,因为是承续,因为要提及重点),只说体会,而且只涉及我关注的一些方面。

对文风之类语言特征的直接体会于译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这东西却并不好教,只能积累经验,自己去琢磨。有些特征比较明显,一说就看出来了,有些却需要细心观察,还有些更为微妙的特征,很可能见仁见智,感觉因人而异。所以把这些关系和道理说清楚也是尽量的事。

学术研究很重视共识,有新发现也很希望得到共识,不易形成共识的见解往往分散在所属领域的外围,等待着认识发展提供时机来形成比较稳定的新知。

 

(2024-02-20 19:13)
标签:

翻译

文化

文学

语言

分类: 术业之缘

前不久看到一个说法,“一瞥之间”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翻译就是和语言搏斗。

越琢磨越觉得是这么回事。

查了一下出处,是去年即20239月莫言在一个会议上说的。他的原话是说文学翻译实际上是翻译家和作家之间的一种语言搏斗。报道中后面他对这句话的解释用了吃透、忠实、接受等等翻译界已经烂熟于耳的一些说法。如果只是这些,我想不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动我的,就是“和语言搏斗”这五个字。一点不夸张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