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之后
(2022-03-18 12:06:57)
标签:
随笔修养文化 |
分类: 乱炖 |
昨天梳理了“想通”。朋友提示说想通之后即可释然,放下,不再纠结。释然这个说法我一直很喜欢,看着就能轻松下来。至于放下,昨天的理解大概就是可以不去想它,甚至可以忘记了。这也许不太准确。今天就专门来看看放下。
不查词典,全凭自己的理解来说。
放不下是啥意思?大概就是老琢磨,还有点沉甸甸的。琢磨什么呢?一个是设法想通,一个就是设法解决这个沉甸甸的感觉。之所以想通之后不一定就放下了,就是因为明白了缘故,但是还有别的东西让自己放不下来。比如愧疚。不苛求自己可以部分地解决愧疚的问题,可心里还是有一块地方在那儿搅动,让你没办法完全放下,不再去理会它。总觉得自己还应该做点什么,才能减轻一些心里的负担。
做什么呢?可能的话,做点实际的事儿以作补偿。如果没有补偿的可能,那就只能写一写,释放心中的沉重。写作有治疗作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可用的释放手段其实还有。宗教就能起这个作用。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所以“告解”或“忏悔”的量巨大无边,几乎不给生活留下心地坦然的空间,这就太过分了。佛教的出家人理论上说应该是心地纯净的,也就是解除了所有的人生烦恼,包括精神负担。不错。但是远离了生活,有逃避之嫌。尽管现有的宗教都有点差强人意,不见得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还是认为,有点宗教情怀不无益处。那是一种理想境界的反映。
愧疚针对谁呢?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比较霸道。无辜被负的人就活该吗?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比较公平。所以,无负于我们,而我们有意无意伤害过的人,才应该是愧疚的对象。
这个问题解决了,才真的可以放下了。
和放下似乎有关的还有一个概念:原谅。鲁迅晚年曾说,对自己的敌人,他的态度是一个都不原谅。其实原谅不原谅对那些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他们要是真在乎,当初就不会那样做。在有些文化里,“我原谅你了”这句话可以让对方有一种解脱罪责之感,所以有点施惠于人的意思。咱的文化里好像比较罕见。相反,原谅对方有时可以让自己解脱精神负担。如果有这个效果,那就原谅吧,如果没有,原谅不原谅的,还真是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