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阿尔茨海默病
(2022-04-01 01:52:48)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老龄化 |
分类: 乱炖 |
先辨词。到底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阿尔茨海默症?这个病的英文缩写是AD,D即disease,就是病。症应该指症状即表现,一般不作病名。但是现在以“症”称这个病的说法到处都是,偶尔看到有些别的病也叫什么什么症,专业人员都不管,咱也不管,知道这回事就行了。
还有一点需要辨一下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是不是一回事?严格说不是。老年痴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血管性痴呆,一般是脑梗的后遗症,另一类就是阿尔茨海默症(这里用症似乎合适)。区分起来很简单,看是不是发生过脑梗就行了。两类中阿尔茨海默症占比较高,有说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把阿尔茨海默症含而糊之就称为老年痴呆也不是没道理。
这个病到底什么表现?帖子太多,看了无数,没点冷静分析真是要昏头的。有一种归纳是列出了十种症状,简明扼要,感觉能体现这种病的区别性特征(感兴趣者可以去搜一下,这里不重复了)。以下还有些根据直接观察得出的看法,不一定全对,仅供参考。人是天下最复杂的一种存在物,种种因素的有无及其作用千差万别,这里尽量从共性的角度说。
首先是健忘,这好像谁都知道。其实正常的老年性健忘并不是病,不能和老年痴呆的健忘混为一谈,否则老年人就都别想好好活了。电影《归来》里的女主角到处贴纸条提醒自己这个那个,真正得了老年痴呆的人连贴纸条都不会。自己原先贴的纸条都忘了那纸条是干嘛用的,家人给他贴的纸条他会视若无睹。还知道到处贴纸条就说明没多大问题,起码离老年痴呆还有段距离呢。丢三落四那种健忘就更没什么了,小青年都有可能的。做事心细的人有时候会有点强迫症,比如洁癖,比如出门要反复回去检查是否锁了门等等,这都不是老年痴呆的典型症状。
其次是认人。这也得分清楚,有的人天生就脸盲,不善认人,再加上进入老年忘性渐长,见到熟人叫不出名字来是常事,完全不必慌张。这都属于健康的忘——就这么理解“健忘”好了。
老年痴呆的忘是比较怪异的忘。最典型的如,不知饥饱,刚吃完饭就又开始做饭,或者一两顿甚至一天不吃饭都不知道饿。所以不能连续数天把他单独留在家里。又比如反复说同样的话,问同样的问题,一个字都不带改的。绝对考验家人的耐心。
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这类病人是近事遗忘、远事记得。好像不完全是这样。无论近事远事,他们的记忆都是模糊的。这些记忆的共同特点是以印象和感觉为主,事理逻辑既不清晰也不确定。如果还能说出点前因后果相关联系的话,那里面很可能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臆想的。远事中事理逻辑的真实性多一点,近事中事理逻辑的臆想成分多一点。典型的病态表现是,把想象当成真事。
在认人方面,众所周知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连朝夕相处的家人都不认识了。正常的健忘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这一点往往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有人会猜这是装的。可为什么要装这个呢?就算是开玩笑,故意气人,也不可能天天开这种玩笑,何况其连带表现没有一点玩笑的意思。处于这种状态中,你无论怎样提醒、解释,苦口婆心,照片视频全用上,他都不会全听你的,“忽然明白过来”。所以这一点也最让家人痛心,乃至心寒。
然而即便如此,也还有些特点一般人不太了解。其一,这种遗忘也会是断断续续的,也就是说一阵明白一阵糊涂。糊涂的时候如上,明白的时候会给你一种错觉,好像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其实当然不是那样,转过头来他又会不认识你了。其二,像前面说的那种记忆特点一样,这种遗忘也保留了印象和感觉,丢掉的是前因后果和性质判断。比如,他知道你是和他最近的人,但说不出来你是谁。或者隐隐约约记得谁好谁不好,至于事实究竟如何,那是根本就没法去认真的。你把前因后果写下来给他看,他会拿着看半天,却仍然是一脸疑惑。
阿尔茨海默病最令人头疼的典型症状,按医生的说法叫“不配合”,常人说就是“闹”。情绪一来,谁的话也不听,生来的好性子忽然就没了,像变了一个人。再加上遗忘,正常的生活安排和看病吃药这些保健活动都无法完成。看着手脚健全活动自如并没有卧床,生活自理其实已经成问题了。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特殊之处:失智似乎不是失能,但可以导致失能。
很多文章里还都提到这种病人情感冷漠。是吗?好像不一定。据观察,病人的情感需要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因为遗忘,脑子总是处于模糊状态,情绪不激烈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里面部表情不像常人那样丰富,看上去比较平淡,这就给人一种冷漠的印象。
和家人的焦虑相比,病人自己好像很轻松。什么都不用顾及了,想怎样就怎样,在养护院里更是事事有人照料,什么都不用操心了,不轻松吗?其实未必。病人脑子里那些没来由的焦虑是堆成山的,过去和现在充满无解甚至“危机”,在药物的作用下或许可以忘记去想或者懒得去想了,但这绝非轻松状态,因为“问题”并没有解决,什么想开放下之类的劝诫毫无用处,反而徒增烦躁。这种状况,有点共情心就不难理解。心里有事,既不明白,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思路,那心情好不了。旁人无能为力,所能给予的只有情感上的慰藉。情绪安定和缓,才谈得上其他。
很想强调的一点是,阿尔茨海默病人是值得同情的,不能把他们简单地视为负担,更不能和他们较真“讲理”。
以外行的眼光来看,判断是否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最大的麻烦在于诊断这种病的“硬证据”很少,脑电图和影像检查报告中的一些异象比如脑萎缩等等就算是最硬的指标了。其他判断途径都很像精神心理类疾病除电子设备检查之外的那些诊断方法,主要靠观察分析和各种测试评估,所以很容易让人对诊断结果产生疑惑,不敢相信这居然真是个病,而不是什么人品出了问题,尽管那样的揣测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对这种病的认识和接受还是相当勉强的,社会应对措施也还远远没有跟上,比如养老院现在很多了,但是愿意接受失智老人的养老院极少,专业的护理人员也十分稀缺。如今八九十岁的长者好像到处都有,七十以上都不敢称老了,随之而来让人猝不及防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也忽然间多了起来,给很多家庭带来烦恼,也给很多将老未老之人带来恐惧。
那么这种病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网上这类帖子堪称海量,其中很多都是抄来抄去,提到的那些预防方法里有不少其实不太靠谱,有些就属于所谓永远正确的废话,比如锻炼和注意饮食,怎么看都是对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却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不一定真管事。还有建议吃这个吃那个,要真能靠吃什么解决这个问题,不妨考虑一下申报诺贝尔医学奖。又比如多用脑,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可是不对啊,总统首相高知高官这些“人精”们得这个病的并不少见,一般人很难想象,养老院里那些看上去浑浑噩噩任人摆布的老人,街头那些蹒跚而行糊里糊涂的老人,倒退几十年那里面有多少风云人物!他们曾对这个社会做出过多少贡献!所以这个建议好像也不在点子上。如果全都综合起来呢?试试看吧,那得全力以赴才行(想想精确的饮食控制!),余生就剩下为不得阿尔茨海默病而奋斗这一个目标了。生活还有意思吗?
提供点浅见,还是仅供参考。和阿尔茨海默病打了几年交道下来,发现这个病有无法预防的一面,比如遗传因素,比如到现在都说不准诱发因素的脑萎缩这种重要的病理变化。管不了的事情只好交给老天爷,我们只看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吧。我给朋友们提的建议是三条,不太复杂,如下:
其一,心态要放开,要积极,要宽容,对自己对他人都不能苛求,尤其是不能钻牛角尖,那真能钻出病来;
其二,要有自己的爱好,愿意专心致志沉浸于其中,乐此不疲,这是防止精神空虚、消除淡漠心理、保持生活热情的刚需;
其三,要有朋友,既有可以一起玩的朋友,也有交情很深、可以相互信赖、彼此获得精神支持的好友。
至于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或老年失智的认识,那当然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影视作品已经在做这种努力,编导的善意令人感佩,有些表现却好像不是那回事,不说往伤口上撒盐吧,起码还缺点理解和体贴。这个病没那么浪漫美好,用多少层粉红色去涂抹都没有用,当然也更不是什么笑料。相比之下,苏大强那种令人无奈的“捣乱”或许更为真实。看别人都是戏,落到自己身上才是痛。多年前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天津一位女士含泪讲述她丈夫得了这个病带来的种种痛心事,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阿尔茨海默病,作为观众,我当时一点感觉都没有。一位老朋友说起,他妈妈得了这个病长期住院,儿女们谁去照料她她骂谁,你要是那个被骂的,你能接受吗?必须接受。至亲家人不认识你了,想通了也就无所谓了,只要他或她好就行。
人人都会进入老年。理解和尊重老人,将来我们才能让每一个行将老去的人都不会失去尊严,无论他处于什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