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感于国泰君安底底底

(2011-10-16 07:02:11)
分类: 一和看盘

有感于国泰君安底底底

——2011年10月17日实盘提醒

 

一和家家

 

盘前瞎蒙:国泰君安是坐落在上海的一家国内顶级券商,2011年以来以沪深大盘“肛门”堵塞时扯破喉咙喊叫“底底底”著称。颇为神奇的是,只要国泰君安一开始拼命“鸣喇叭”,沪深大盘必然一泄如注、大便顺畅——2010年12月9日,国泰君安2011年证券投资策略研逃会在三亚举行,其首席策略分析师在会上做了一个很屎意的报告“不畏浮云遮望眼”,认为2011年股市以中期为限将会先抑后扬,结果一季度沪指涨4.27%、二季度沪指跌5.67%、三季度沪指大跌14.59%,大盘走出了先扬后抑的熊市格局;其行业分析师称银行股将迎来战略性建仓机遇,2011年银行板块有涨30%-50%的机会,结果银行板块1-9月大跌9.88%、平安银行和深发展“他爹”所在的保险板块大跌29.90%,而中国平安则以前三季度39.63%的跌幅成为最能跌的金融股,银行板块平均市盈率则越来越低。2011年6月16日国泰君安发表了题为《寻底筑底抄底》的中期报告,认为如果经济软着陆,对应底部估值区间为2600点-2700点,而如果经济硬着陆,估值底线为2400点-2500点,大金融仍是防御性保守型投资者首选;结果三季度沪指大跌14.59%最低见2348.22点、深成指大跌15.02%最低见10224.72点,保险板块跌22.82%位居证监会行业板块跌幅榜第一名,银行板块大跌9.99%。2011年9月23日,国泰君安研究所再次发表题为《底、底、底——09年以来最重要的反弹》的策略报告,结果大盘从9月23日收有感于国泰君安底底底盘的2433.16点最低跌到了2318.63点,最大跌幅114.53点或4.71%……从上面回顾阅读我们不难看出,国泰君安去年年底说今年股市先抑后扬之后,大盘反其道而行之——先扬后抑;今年中期国泰君安说寻底筑底抄底之后,大盘稍事反抽即开始一路杀跌,其看好的大金融成为空军司令;三季度末国泰君安大喊“底底底”之后,大盘非但没有见底回升,反倒再次下了一个台阶,跌幅近5%。让我感慨的是,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券商投研机构,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率先召开了有关次一年股市的研逃会并发表了年度策略报告,其先见之明让人目瞪口呆。至于周一,大盘还有可能继续上攻30日均线,但2318.63点会不会成为年度大底,仍需大盘股IPO轮番轰炸的考验,且不说国泰君安“嘀嘀嘀”是不是故意招徕围观。

实战博弈:1月9日,在给《英才》杂志的文章中一和家家抛出了“宏观政策压制兔年股市向好预期,预计上证指数运行区间为3050点-2010点,前高后低”的观点。至今,9个月已经过去,大盘跌幅为15.98%,上证指数最高见3067.46点,超过预测上限17.46点或0.57%,最低见2348.22点,高于预测下限338.22点或16.83%。而从前三季度大盘运行情况来看,一季度涨4.27%之后,二季度、三季度分别下跌5.67%和14.59%,基本符合“前高后低”的熊市运行特征。考虑到大盘股IPO扩容和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四季度还有一定的下跌空间,但跌至2010点的可能性不大,相反,10月份有望在2250点一线遭遇年度大底。

政策趋势:2010年央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盘指数应声而落,沪指最大跌幅近千点,年度跌幅收窄至14.31%。然而,与此同时,受政策倾斜和小盘股批量IPO刺激,小盘指数走出相对独立的局部牛市行情,中小板综指和创业板指分别实现了28.38%、13.77%的年度涨幅。2011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股市提出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要求,可以说,从炒作的角度来讲,对二级市场资金面更加不利。但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工作思路,那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会不会导致股市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会不会再度刺激小盘指数达到巅峰状态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度研究的命题。

链接:点击进入“实盘分析”——每个交易日盘前交易信息解读、实盘直播、个股问答和博友互动均在这里进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六日一和居

点击阅读:一和论市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