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军的文艺复兴3
(2011-03-25 10:34:17)
标签:
潘军宋体希望小学中国商人花样年杂谈 |
分类: 地产札记 |
三、凭什么“花开全球”?
有“花开桂林”、“花开中国”,有没有“花开全球”?做一个国际主义“播种者”的梦想?潘军的回答是肯定的。谈到当年“深金田”、“深深房”东扩上海,出师未捷身先死,潘军不兔死狐悲,也不幸灾乐祸。他认为,“房地产开发虽然有区域化特征,但全国化、全球化不是没有可能,‘深深房’和‘深金田’在上海之死,不是跨区域发展的战略出现了问题,而是管理出了问题。”另外,我们还看到,冯仑曾在纽约投资“中国城”因水土不服而败北的案例,地产哲学家冯仑的管理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潘军没有继续强调如何以管理来实现“花开全球”,而是委婉回避最锋芒的部分,主谈“花开全球”的必要性。
潘军从“花开中国”到“花开全球”,是不是把卫星放得太高了?在花样年之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万科、中海、保利、招商、金地、绿地等年销售500亿以上的“大哥”级的企业都没没吭声,尽管万科2010年销售突破1200亿,按它2011年的开工面积测算,2011它的销售是由把握突破1400亿大关的,但郁亮在三月初接受新浪乐居采访时,婉转表示保持千亿就可以了,也没想到去帮富得流油的美国人盖房子,即便日本地震了,房地产开发的机会比比皆是,日本人钱多呀,郁亮也宁可当土鳖在国内搞安置房,也无意做房地产领域的“国际主义战士”。年销售才69亿,正处于青春期的花样年凭什么能“全球化”?
潘军阐述了“花开全球”的三种可能:“一、中国人在国际化,中国商人已经走上了一条国际化道路,300万人口的利比亚,中国商人去了,日本地震海啸,中国商人都在现场,中国商人是无孔不入;二、中国的资源在国际化。如设计一个标,国内的资源已经足以不支撑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每个项目都有国际化团队参与竞争,成都6个项目都有美国公司参与,我们的投资者也是国际化的,下个月我要去美国路演,我们的股东也是国际化的;三、按国际化的标准进行企业管理,我们的经理人就面临国际化的挑战,未来十年,中国企业都要面临这样挑战,只有这样才有希望。”
“现在全球乱哄哄的,无论是发生战争,还是自然灾害的地方,哪里发生事情,哪里都能看到中国商人,中国商人的总量很大,市场需求大,他们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需要酒店、办公楼。”潘军从中国人的全球流动性谈到了房地产投资的全球性,他还表示,他的团队中已有台湾人、澳洲人逐步加盟,花样年在台湾已经有项目投资了,在未来10年,中国房地产投资会变成世界化投资是一种趋势。
凭什么能“花开全球”?潘军总结和归纳出“深圳精神”作为“鲜花盛开”的依据。“花样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民企,跟万科、金地、中海、招商的股东背景不一样。北京市场太好,京津的企业很会做概念,执行力很强效益不错;华东的企业比较规矩,很稳,产品无太多出彩的地方,而深圳是最早搞房地产开发的城市,深圳搞房地产开发的人都是有狼性的,职业经理人做事投入程度,是其他城市经理人所不具备的,举个例,我们成都公司有两派,一派是深圳的,一派是当地的,深圳团队的都自觉加班,成都本地的一到点就走了,下班了;上海的加班需要提醒,一到点他就暗示到点了,你要他加班他就跟你先谈加班费,他严格按劳动合同规定的上下班时间办的,法制意识太浓!”
潘军认为,加班是一种工作态度,深圳人不达标准不罢休,有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他还列举了通讯行业的华为中兴、银行业的招商银行、保险业的平安保险,他们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源于“狼性”,他们对行业研究深,在产品创新性和行业接驳能力山非常强,跟时代同步。深圳服务是高于其他城市的,开行业之先河。“深圳精神”存在,使房地产的“全球化”才有可能。
四、文艺复兴与英雄主义情结
潘军不跟人讨论“开发商血液里的道德”,“道德”这东西太高尚,它时刻悬在头顶,每一人都无法回避,无论你地位的尊卑、金钱的多寡。把“道德”跟“金钱”无论什么时候放在一起,都显得不伦不类,在当今贫富反差巨大的背景下,这种提法显然是将“金钱”与罪恶感竟相提并论了。潘军行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拿地时在面对政府官员,讲的主旋律的话语,唱的是宋祖英的歌,顺便混搭一点“小白杨”来“和谐”社会,而他面对媒体时,骨子里流淌着的“文艺青年”血液便开始沸腾了。
潘军讲了一个故事,留守儿童的故事。他到江西老区考察,发现90%的孩子的父母到沿海打工。本次两会上有一位委员提议说不要让农村的孩子读大学,读完书反正找不到工作要回农村。潘军的行为与这位委员的观点绝然相反,潘军不但支持留守儿童读书,还在江西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学生公寓,他把山区的老师送到省城培训,他把花样年的员工派到希望小学的代课(英语课),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他要求孩子们念《三字经》,重新体验传统文化,他试图把自己青年时代未曾实现的“文艺复兴”情结嫁接到今天的,远离城市喧嚣的山区孩子们身上。
潘军拥有一副彪悍的外表,与他感性的为人处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生活的和平年代已经不可能再给他戎马生涯的机会,但我们从潘军的行为中隐隐约约看到他对“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向往。他在四川也建了一个希望小学,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那是一位国民党抗战名将捐资建成的学校,后来,学校在汶川大地震中倒了。这是一位曾经在东北与日寇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英勇殉国的英雄。潘军因为怀念这位抗日英雄而投资兴建了这所希望小学。潘军的“英雄主义”情结跃然纸面。
问潘军要建多少希望小学?潘军不兜圈子,很简单的回答:“很多希望小学都垮了,倒了,捐资人不一定知道,我建希望小学不在乎多建,而在乎持久,10年,20年……让老师素质提高,让老师给孩子们教音乐、艺术课,让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潘军强调,无论是谈到兴建希望小学,还是描述“花开中国”的梦想,他秉承八个字的宗旨:分享、感恩、有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