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 |
在德国的时间长了,讲中国话的机会不多。
几个朋友当中,我家小牛妈妈的中文水平最好。可是她基本上没什么空同我讲话。
柏林读书时的一个同学,上海人,出国大概要10年了,有一天我顺口说出一个菜名,好像是什么:“小炒牛肉”,她就连声惊呼:“哇,你好棒哦!这么高难度的菜名你都还记得哦!”有时候用几个成语她还听不懂。同她讲话对我的中文水平完全没有帮助。
慕尼黑的女朋友是新加坡人,中国话算说得很牛的。但对好多中国现下流行的语言也常常面现迷茫状。她还有新加坡人特有的发音,和她说多了话,您就该搞不清楚俺是哪里人了。我这个人性格的随意也表现在语言上,腔调非常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常常打电话的亲人里:
外婆的国语讲得很好,但她长年也不在中国住,对于中文,她和我也有同样的困惑。(汗颜啊!我外婆都快90岁了,其中文水平比我还要高)每次同她讲话都有很多收获。能听到很多故旧,能了解许多我不能亲历的历史。语言上的帮助也是有的,但是次要的。
我弟弟,说了,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现在好一点了,八棍子将就能打出两个来。但是质量嘛……
我喜欢的弟媳妇,声音清脆动听,说话利落,如竹筒倒豆子。我们常常讲话,不过话题就比较局限。因为我们都是热爱吃喝玩乐的主儿。
和我讲话最勤的是我的娘。不过,大多是她说我听。要命的是她老人家讲的南昌话,导致我的普通话水平一降再降。以下就是明证:
- 昨天看一本德语杂志,一篇文章教给大家打扫卫生的用品德语都叫什么名字。这挺有用,我就抄下来了,这就要用到他们中文的名字了。什么水桶,抹布,拖把。然后出现了扫地用的两个工具,一个叫扫把,我马上就想出来了。另一个铲装垃圾的,苦思冥想了五分钟,终于想起来了,叫:cuo bo zi! 然后就准备写下来。可是这才发现,这三个音原来是南昌话,写不出来!!!我又想啊,想啊,想啊!终于想到一个名字:簸箕。可觉得还是不合适。簸箕是比较大的物事儿。这个小的到底叫什么名字呢?至今未解。
-
另一篇文章讲述Kampf和Krampf的妙用。前面一个是:斗争的意思,这我早就知道。后面这个,德文解释说:就是肌肉本身扭曲,或是用手扭身上的肌肉直到疼痛感甚重。肌肉本身扭曲,可以理解为抽筋或是痉挛。后面这个意思,中文是什么呢?我确知我知道这个字,就是怎么也想不出来。几分钟后,不想了,继续往下翻杂志。就在此时脑中电光一闪,有了!这个动作叫:KA!
据说弟弟中学一个颇有暴力倾向的老师惩罚学生时爱用这招。还辅以:我KA死你去!这样的壮语!但这个KA也是南昌话!!!没法儿写。又是良久,才想出来另一个字:掐!电脑真是个好东西,昨天这个“掐”字愣是没有想出来怎么写!!!
常常遇到的问题还有,恰当的形容词,合用的成语何时下的流行语等等。张口结舌这种状态我现在是越来越经常地碰上了。心中不免万分恐慌。不要到哪天,说不好也听不懂中国话,我就要真的要一头撞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