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法国 |
终于到了这个小店,真的是很简单的路边店。一间大大的平房,漆成浅蓝色的门框和窗框,几扇大大的玻璃窗,让人在外面就可以看清楚--里面客满!正在捶胸顿足之际听得店子的后面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跑上前去一看,哟嗬嗬,原来外面还有一小片用餐区。靠近厨房那里还有一个空桌子,鄙人抱着:“阿米尔,冲!”的劲头儿,抢占了那个位置。
他们的菜单上有不少东西,可恨不懂法语,也不知道谁是谁。看到旁边的人吃生蚝,我就也点了一个。介于这天晚上有大餐,今天就只点了这一道,想好了,明天再来!
为了遍尝他们的海鲜,我没有点只有生蚝的,而是要了这一个。除了虾子是煮过的,其他包括海螺都是生的。挤几滴柠檬汁,一口“刺溜”就是一个。我喜欢虾的鲜甜,海螺的香韧,最喜爱生蚝的味道。那么新鲜的生蚝,新鲜到有蜜瓜的味道。回味悠长。是这辈子到现在吃过得最美味的海鲜了。结果第二天,点了12个生蚝做开胃菜。吃了一个过瘾!
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东西很贵。因为在原产地啊!一盘子就是10欧元。我想这个价钱在中国可能都吃不到这么些个吧?
记忆中曾经在福清的一艘船上也吃过新鲜打捞的海鲜。具体吃了什么倒是不记得了,记得的也就是“鲜甜”的味道。福建人做海鲜也很讲究,大多用水煮一下就起锅,最多放点盐调一下味道。讲究的也是“原汁原味”。
吃过中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得知黑森林的几个老朋友也开车来到了Frontignen。为了追忆的青春岁月,他们隔几年就要来这里一趟,并且不住酒店,而是住宿营地。
欧洲人爱宿营很有名。常常在旅游旺季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辆辆的宿营车奔驰向个个度假胜地。我还从来没有宿营的经验,也很想看看到底怎么样宿营,于是也就高高兴兴的前去Frontignen的宿营区一探究竟了。
这个宿营区居然还有大门。大门便设有接待中心,门上还贴着宿营的规矩和出入的时间。看来宿营是要付钱的嘛!我还以为把车子往哪里一停就完事儿了呢。事后一打听,乖乖龙嘀咚,韭菜炒大葱,他们就是提供水电和一块地方,一个人头就要收28欧元一天呢。加上租车的费用还有汽油过路费什么的,这样的旅行比飞机酒店都要贵得多。难怪有人感叹,如今的年轻人可怜啊!没法享受这样旅行的快乐。
进门走几步就看到了这么一群建筑物。
车不是车,房不像房。说是公共厕所或是澡堂又显得太漂亮了。打听之下才知道,这叫宿营房。这是为了方便那些有宿营情节但又懒得租宿营车的人的需要而建的。他们可以开小汽车来,白天出去玩,晚上在海滩上烧烤。即享受了宿营的快乐又免除了许多宿营过程中的烦恼。颇受大家的喜爱。
走得几步,就看到了这满眼的宿营车。照片中两排矮灌木中间就是一块营地。大概得有二十几个平方米。把车停好,自家的家什搬出来,每块营地都供应水和电,想怎么happy都可以。左下方这辆小轿车的主人就是刚才讲过的住营房的主儿。他们的车子虽小,但也租了一块营地以便自由活动。
这是一个好大的营区,我转了一圈数了一下号码牌,足足有258个停车位。转来转去在营区的尽头找到了朋友们的宿营地。他们这回来了4个人,两辆车。白色面包车可以睡两个人;蓝色的可以睡一个人;照片中紧挨着蓝色车的一个尖尖的顶是一个小帐篷,睡的是最后一个人。蓝色的帐篷里面有一个小冰箱,几筐饮料,一个四人桌,四把椅子,一个水龙头。还有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没仔细看了。总之,这么一片地方,让这四个人过二个星期的好日子是没有问题的。
蓝色的帐篷后面就是海滩。再见地中海,没有早上的激动,取而代之的则是慢慢欣赏了。
脱了鞋袜,沿着沙滩缓缓的散一下步,然后挑了一块平坦的岩石坐下。海风徐徐,带有些许凉意,裹紧了衣服坐在那里,耳朵听着海浪拍击岩石,眼睛看着远处的大海和海上的船帆,心里什么都没有想。“宁静”是那一刻的意境。
也不知过了多久,觉得冷了,就起身回走。路上还颇有情趣地捡了几个贝壳。哦,还有一块好光滑的石头,可以拿来做镇纸。
抬头看见有人放风筝。突然想到弟媳妇的爸爸很热爱这项运动。就拍下来了。我想在沙滩上放风筝不容易吧?沙地很软,跑不动啊!搞不太清楚。这一辈子,我从来没有成功地放起过一次风筝。也真的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了!
回到朋友的宿营地,又躺在椅子上晒了一会儿太阳。听者闲聊,就着涛声,感觉着肚子的海鲜一点点在往下走,暖洋洋,软绵绵的,半睡半醒之间任由时间缓缓地流过。突然觉得:这样的日子才叫休假呢。那种四处赶着坐车排队看景点的假期实在是劳心又费力。一趟假修下来,比上班还累十倍。没意思,没意思极了!
因为晚上7点定了一个位子吃晚饭,所以享受了一下子也就走人了。虽然肚子一点也不饿,但想到丰盛的晚餐,心情还是很雀跃的!
前一篇:惶恐
后一篇:美食,美景法国行-饭前小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