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鳌

(2023-03-29 20:36:12)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文化

说鳌

鳌,《新华字典》中解释为传说中海里的大鳖;《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辞海》中解释为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汉典》中解释为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海大鳖也;《康熙字典》中解释为鱼名。

其实,中国古神话里对鳌记载比较多。《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之说。相传,共工氏头撞不周山后,一根天柱断了,另外三根也已毁坏,女娲担心天要坍下来,赶紧抓住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鳌鱼,砍下它的四条腿,墩在地球的四个角上,化作四条天柱,把天顶着,这就是鳌鱼顶天负地之传说。

《列子•汤问篇》记载:在渤海东边几十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大壑,名叫归墟。大地上九州八方的水,乃至天上银河的水,全都流注在归墟里面。在归墟里有五座神山,山上住着仙人和神人。神山虽有千般好,但因为都是浮在水面上,无根无脚,随波逐流,神仙们始终有一种担心,万一神山飘进北极,沉没在大海里,那他们就没有地方居住了。于是,天帝便命海神去捉了十五条大鳌鱼,把神山压在鳌鱼背脊上,三条鳌鱼为一组,用鳌头把五座神山顶戴起来,六万年轮流更替一次,这样一来,五座神山就再也不会沉到海底去了。《楚辞•天问》篇中有“鳌戴山抃,何以安之”之句。《列仙传》中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的说法。可见“鳌鱼负山“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国古神话。

传说在北海地区有一个龙伯国,龙伯国的人身材特别高大,都是像追日里的夸父一般的巨人。他们从北海到归墟,听说这里有鳌鱼,很感兴趣,就用巨钓,钓走了六条鳌鱼,背回了他们的国家,还把鳌鱼杀了,在鳌鱼的硬壳上灼灸了一些眼子,用来占卜吉凶。这样一来,两座神山因为失去了鳌头的支撑,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里。世上五座神山因此只剩下三座,即方壶、瀛洲、蓬莱三岛了。神山的仙人们惊恐万分,不知何日龙伯再来钓鳌,连这剩下的三座神山也保不住。天帝也知道了这事,非常恼怒,马上运用神力,削减龙伯国的疆土使它变窄,缩小龙伯人的身躯,使它短小。从此龙伯国人再也没有神力来归墟钓鳌,使海上三神山和九条鳌鱼保留了下来。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说是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

相传在远古时代,一条金色和一条银色的鲤鱼因为羡慕龙的尊贵和飞龙在天的潇洒自由,一门心思想要跳过龙门,升天化龙。但是它们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于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最后变成龙头鱼身,人们把它们叫做鳌鱼。雄性鳌鱼呈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呈银鳞芙蓉尾。

据说东海有只鳌鱼身型巨大无比,尾巴一翘,东海里就竖起高高的海岛;身子一浮,东海就出现一大片陆地;四个爪子一趴,东海里就掀起万顷波涛;裂开口喝一口水,东海边就落一次大潮。后来有兄妹二人得夸父之神助,钓住了鳌鱼,砍掉它的四条腿,才治服了一大害。过了好多年,鳌鱼的遗骨化成了鳌山,就成了今天的崂山。

明陆容《菽园杂记•古诸器物异名》记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在皇帝庙的门口有一条是乌龟身龙头的龙,便是鳌。

明谢肇淛《五杂俎》记载:鳌鱼好火,清褚人获《坚瓠集》记载:鳌鱼。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

总的来说,鰲魚属于一种瑞兽,人们赋以它很多吉祥美好的寓意,它的形象被后世广泛使用于庙堂建筑装饰,翡翠玉石造型,纹身或其它工艺饰品。

唐宋时的皇宫正殿,放置了龙和鳌的石雕像于正中台阶石版上。考中殿试进士者,列队立在阶下迎接金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的石像前,故称“独占鳌头”。

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第一名的人,也表示祝愿人们节节高升,勇夺第一。

说鳌

华表的顶端刻有一只蹲兽,名字是“石犼”(蹬龙,即朝天吼、望天吼)。在我国古代,是身份的象征,传说是龙王的第三子,有守望习惯。天安门城楼内侧的华表最顶端石犼面向北方,正对着紫禁城,称为“望君出”, 城楼外侧的石犼面向南方,称为“望君归"。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在古代中国民间,一般作为镇墓兽出现,皇亲贵族的墓里一般都有望天吼的造型来镇墓、辟邪。望天吼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种吉祥、美观、威武、雄壮、不可欺凌的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