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开生命探测仪的神秘面纱

(2008-10-06 11:56:21)
标签:

生命探测仪

地震

救援

杂谈

分类: 大话江湖

  

揭开生命探测仪的神秘面纱

 

揭开生命探测仪的神秘面纱

    (注:这篇文是五一二地震后写的,投给一本杂志,没有结果。不久,《读者》刊发了一篇和我这篇内容相似的文,《读者》的影响那么大,我的文肯定不会再发了。放在这里吧。) 

 

    在大地震现场搜救幸存者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汶川强震过后,到处都是瓦砾废墟,救援人员必须尽快知道幸存者被埋的位置,才能开展及时有效的搜救。除了喊话、请知情人提供线索、用搜救犬寻找外,他们还用了一种高技术设备——生命探测仪。这次汶川大地震,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挖出六千多名幸存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幸存者是救援人员使用生命探测仪发现的。生命探测仪有多种,按照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光学探测仪、热红外探测仪、声波٠振动探测仪、二氧化碳探测仪和雷达探测仪等。

 

    揭开生命探测仪的神秘面纱光学探测仪俗称“蛇眼”,一般由探杆、探头和显示终端三部分组成。探杆非常柔韧,可以伸缩,能够在废墟中自由扭动。探杆前方装有可以360度旋转的探头。搜救时,废墟只要有拇指粗的小洞,救援人员就可以通过探杆将探头送入,对倒塌楼房废墟或空洞内部进行摄像,视频图像通过线路传到显示终端,救援人员就可以看到废墟内是否有幸存者。救援人员还可以通过探头,与被困人员进行联系对话。5月14日,北京救援队在都江堰聚源中学抢险,就用光学探测仪发现并救出了多名学生。这种探测仪的弱点是如果废墟缝隙过于曲折狭窄,或者根本没有缝隙,探头便无法送入。

 

    夜晚救援,或废墟内非常黑暗,人眼很难看清里面的情况。这时,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就可以大显身手。热红外生命探测仪通过感知温度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人的身体会散发出热量,这些热量与砖石等散发出的热量不同。热红外探测仪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不同,并在显示器上形成人的图像轮廓,从而帮助救援人员搜寻和确定被困人员或遇难者的位置。

 

    声波٠振动探测仪利用声波及振动探测生命。这种探测仪装有三至六个“耳朵”,学名哈振器,也叫振动传感器。人类的听觉范围只有500至800赫兹,被困人员在废墟中如果呼救声过于微弱,或者距离过远,救援人员便很难发现。而声波٠振动探测仪则能清晰听到从0.1到3000赫兹的任何声音。幸存者即便被埋人被困在一块相当严实的大面积水泥楼板下,只要心脏还有微弱的颤动,探测仪就能感觉出来。这种探测仪的各个耳朵方位不同,听到声音先后也就有些差异,仪器便根据这些微小差异来计算出幸存者的具体位置。使用这种探测仪,要求周围必须绝对安静。

 

    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过程中,日本救援队还带来了二氧化碳生命探测仪。人是需要呼吸的,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有幸存者或者刚刚遇难人员的地方,二氧化碳浓度自然要高些。二氧化碳探测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这种仪器只有两个烟盒大小,连有一条胶管。二氧化碳探测仪操作非常简单,将探测仪吸管尖端从废墟的缝隙中伸进去,便可以即时测量废墟内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为0.03%,若是地震废墟中某个空间的二氧化碳超标,说明其中有人在呼吸,或者近期内有遇难者。

 

    还有一种非常先进的雷达生命探测仪,它实际上是一个呼吸和运动探测器。它的工作原理是:雷达信号发送器连续发射电磁信号,对一定空间进行扫描,接收器不断接收反射信号并对返回信号进行处理。如果废墟里面没有人员,或者人员保持静止,接收器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是相同的。如果人员在呼吸或运动,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就会不同,救援人员便可以从中判断出下面是否有幸存者。此次汶川大地震前,西安某科研单位刚刚研制出一种新型雷达生命探测仪,性能非常先进。大地震发生后,这种探测仪紧急运往灾区,当天便在北川县城发现并救出了三名幸存者。

 

    图为救援人员手持生命探测仪在搜索幸存者

 

布衣博推荐:

    航天员如何在太空中处理个人卫生和睡觉

   航天员如何在太空中吃饭喝水上厕所

   运载火箭的鼻祖——德国V2火箭

    比航天员更早的太空先行者

   第三代分居

   青春爱情,是会升级换代的

   上帝不下“杀手”

   给大三的“孩子”当保姆

   独身——泰国女人对男人的温柔反抗

   从奥运祥云小屋看中国各省的特色文化

   与那个幸运新郎的差距

   她是人间四月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