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暴力女神——前苏联喀秋莎火箭炮

(2008-10-08 07:43:53)
标签:

二战

著名兵器

喀秋莎

火箭炮

杂谈

分类: 大话江湖

暴力女神——前苏联喀秋莎火箭炮

 

暴力女神——前苏联喀秋莎火箭炮

 

    暴力女神——前苏联喀秋莎火箭炮1941年7月14日,德军一支部队占领前苏联奥尔沙市,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拥挤在火车站四周,战士们卸下装备,聚在路旁用餐、休息。突然,四周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在短短的10秒内,112发炮弹雨点般倾泻在德军阵地上,这个铁路枢纽站和德军的一列军用列车转眼间就被摧毁。后来德军才知道,这是苏军炮兵上尉费列洛夫指挥1个炮兵连发动的突然袭击,他们使用的武器是5门新制成的M—13火箭炮。

 

    这种火箭炮与当时的火炮不同,它没有粗大的炮管,只有一排由钢轨组成的火箭发射架。火箭弹靠自身携带的发动机为动力向前飞行。炮弹发射时向后喷出明亮的火焰,发射速度极快,火力威猛无比。苏联战士非常喜欢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亲切地称呼它为“喀秋莎”。

 

    随后,苏军在部队中大量装备“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在后来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布达佩斯、布拉格、科尼斯堡、柏林等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以至于一向以坚强自称的德军士兵恐惧地称它为“鬼炮”。

 

    1953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志愿军集中了1094门火炮对敌军实施猛烈的炮击,其中包括5个火箭炮团,近200门“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火力猛、射速快的优越性再次显露出来。在10秒之内,约3000发火箭弹射向敌阵,造成一片火海,志愿军官兵在1小时内就全线突破了敌阵地,迅速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从而结束了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

 

    战后,各国以“喀秋莎”为样板,研制出了多种火箭炮,火箭炮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把“喀秋莎”这个名字作为火箭炮的统称。

 

    图为前苏联“喀秋莎”火箭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