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社会独特的教育景象

(2022-09-04 10:54:38)
分类: 文化 教育 法 爱

我们社会独特的教育景象

兼论教育中的所谓“起跑线”是如何产生的?

2022823日—93日凌晨4

 

写作笔记

 

这里说到了教育景象,说到的是我们的教育特有的一种教育景象,即教育成了未成年人参与的长达十几年的竞技体育式的竞技运动。其实,我国的教育表现出的竞技运动景象不止是未成年人参与的这一种。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我的《教育领域扭曲的政绩观也该拨乱反正了,也该终结了》说的也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竞技运动景象,是与我们这里说的未成年人参与的长达十几年的竞技运动景象并列的竞技运动景象。如地方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动用教育经费搞的“政绩教育”“折腾教育”,不就是他们相互之间的进行一种竞技运动吗?!再如,在教育经费支撑下的由所有教育者参与的为了职称、为了“帽子”、为了工资外额外利益的那些花样繁多花样翻新的比赛、评比、竞赛、研讨、交流,不更是教育中的一种竞技运动吗?!

现在想一想,本该是为了未成年人健康合理快乐成长的教育,结果成了未成年人参与的、地方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参与的、所有教育者各自参与的三大竞技运动;本来是让未成年人健康合理快乐成长的校园,结果成了未成年人、教育者、地方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这三大群体各自进行竞技运动的竞技场;本来是为了未成年人健康合理快乐成长的简约的教育,结果成了复杂的残酷的竞技运动。这怎么说都是说不过去的事情,怎么说都是不应该有的事情。

所以,不要再使教育继续成为复杂的残酷的三项竞技运动,不要再使校园成为竞技场,而是让教育回归简约,让校园回归乐园,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情,真的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真的是需要实实在在回归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成为“三项竞技运动”的,为什么我们的校园会成为竞技场的,其原因可能不外乎我在《“您认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的微评中所说的那样,是因为缺了育人概念、缺了育人意识、缺了育人教育理念(我们可将其概括为“三缺”)。当教育和教育者因为这“三缺”而不能将“育人”作为教育事务而使教育者们无事可做时,那不琢磨这三项竞技运动还能做什么呢?同理,如果我们的教育和教育者、特别是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不缺这“三缺”,那我们教育的中心和重心自然就在育人上了,“育人”就是一种让教育让教育者忙碌不完的事务。当教育者们就都忙着去育人了,就没有人有闲工夫去琢磨“三项竞技运动”了,是派生不出“三项竞技运动”的。所以,“三缺”也应该急需补上了。

    当我在这里说我们的教育和教育者表现为是“三缺”时,那么实际状况又是不是如此呢?应该是的,而且应该普遍是的。在我附加的微评中,有表现小学教师“三缺”的,有表现高中教师“三缺”的,有表现校长“三缺”的,有表现地方的管教育的官员“三缺”的,而且他们是有代表性的。所以,重复一次,这“三缺”真的应该急需补上了。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如有雷同,如有涉嫌抄袭,请予指正)

 

【教育景象】

【正常的、合理的、现代的教育景象】

【不正常的、不合理的教育景象】

【我们社会中的教育景象就跟体育运动中的竞技景象一样。教育被搞成由所有未成年人参与的竞技运动,而且是长达十几年的竞技运动,这就使教育景象表现为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不现代的教育景象了】

【竞技体育运动式的教育景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结果——把孩子教废的结果——呢】

【当教育在模糊意识的支配下存在、运行、发展时,它只能也必然发展成为不正常不合理的教育景象】

本该是为了未成年人健康合理快乐成长的教育,结果成了未成年人参与的、地方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参与的、所有教育者参与的三种大面积的长时间的不停歇的竞技运动;本来是让未成年人健康合理快乐成长的校园,结果成了未成年人、教育者、地方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这三大群体各自进行竞技运动的竞技场;本来是为了未成年人健康合理快乐成长的简约的教育,结果成了复杂的残酷的竞技运动。这怎么说都是说不过去的事情,怎么说都是不应该有的事情】

不要再使教育继续成为三种复杂的残酷的竞技运动,不要使校园成为竞技场,而是让教育回归简约,让校园回归乐园,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情,真的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真的是需要实实在在回归的问题】

当教育和教育者因为这“三缺”而不能将“育人”作为教育事务而使人无事可做时,那不琢磨这三项竞技运动还能做什么呢】

【如果我们的教育和教育者、特别是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不缺这“三缺”,那我们教育的中心和重心自然就在育人上了,“育人”就是一种让教育让教育者忙碌不完的事务,那教育者们就都忙着去育人了,是没有人有闲工夫去琢磨“三项竞技运动”的,是派生不出“三项竞技运动”的】

我们真的应该有中小学会把孩子会把人教废的了的意识】

 

相关微评

 

“您认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

2022828

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最缺少的是以下三点。

最缺少的是育人概念。在我们的舆论里,几乎见不到“育人”这个词汇。为什么?因为没有“育人”这个概念;

最缺少的是育人意识。几乎是全民都没有教育育人的意识,且不知道“育人”为何物;

最缺少的是育人教育理念。几乎所有的教育者、特别是作为教育者校长的教育理念都是“教育就是只教知识的”教育理念,根本没有“教育为育人”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的教师个个都是教知识的专家,却又都是育人的教盲。

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少这三点,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无法体现教育的育人本质的,也就只能使教育成为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

 

评视频《中国大学,是怎么把学生教成废物的?》

2022年8月22日

说大学把学生教成废物,是完全错误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结论。

不是大学把学生教成废物的,是中小学先把孩子教废了的,是中小学无法给大学输送优质生源的,是中小学只能是把废了的孩子输送到大学的。大学对这些已经废了孩子是再也无能为力的了只能顺其自然——让废了的孩子继续废成大学生——了。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本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再说高考制度改革》和微评<</font>为什么我国基础教育冒尖,高等教育一般,尖端科技落后?>等文稿。

 

“惹怒全网!8名在校大学生被抓”

2022年8月30日

8名在校大学生被抓这是一个中小学教育把孩子教废了的典型事例还有,8名未成年人将21岁青年男子打晕活埋,就更是中小学把孩子教废了的典型事例。 

其实,像这样被中小学教废了的孩子无论是在大学中还是在中小学中,多的不计其数,孩子被教废了的表现形式更是五花八门。除了这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表现的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外,中学生价值观扭曲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中小学生被学习知识的重负压垮了身体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中小学生表现出的人格的双重性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中小学生的“自己想思维方式”被灭失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大学生到大学躺平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大学生到大学混日子又何尝不是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大学生表现出的“空心病”又何尝不是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真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啊!

所以,这中小学教育不变革,一茬一茬一代一代的孩子被中小学教废,是根本无法避免的事情。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有中小学教会把孩子会把人教废了的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感知中小学的教育变革是多么重要,才会支持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变革。

 

没有育人意识,不知育人为何物,是教育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2022831

小学教师以“内行”的身份对教育领域的一些改革措施评价说:“根本原因是九年义务教育滥执行,不准考,考不好也升级,学校不能给任何压力,……,老师只能放弃!”

对此,我评论道:这位老师,教育不是只教知识的,不是用来应试的。教育是用来育人的。少作业,少考试,不公布成绩,没有错。错在我们的教育不知道育人是什么,不知道该如何育人感觉学生作业少了考试少了,不比应试成绩了,就没事可做了。所以面对少作业、少考试、不公布成绩时,就很茫然,就不知道教育还应该做什么了。除了这种茫然外,就很自然地认为教育改革改错了,就会怪罪教育改革。

……

可现在的教育是没有育人概念和育人意识的。在教育者的认知中,就像那位小学教师那样,是只有知识意识的只有知识应试成绩意识的,是只有相互比较知识应试成绩意识的这种没有育人意识、不知育人为何物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教师中,也同样普遍地存在于高中教师中。我也曾就两位高中教师表现出的这种没有育人意识的现象写过微评。

知道吗一茬一茬孩子是怎么被教废的一拨一拨大学生是怎么被被教废的?一代一代人中废了的公民是怎么被教废的?就是在中小学被十几年的只教知识育人教育教废的。

 

一位高中教师的教育眼光

2022425

这位尊敬的老师,当你表示“作为一名十多年的班主任,我的日常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停地和班里各种各样的学生交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尽最大努力考更好的大学。”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考上大学和更好大学的学生,

是一个合格青年呢,还是一个到大学里躺平、到大学里混吃混喝混日子的青年呢?

是一个走上社会后的能做事业的大学生,还是一个只能做事的大学生呢?

是一个表现为是好人好公民的大学生呢,还是一个不合格公民呢?

是一个把智慧往正向正道正事上用的大学生,还是不把智慧往正向正道正事上用的大学生呢?

是一个终身以事业为重的大学生,还是一个最终选择舒适安逸的地方躺平的大学生呢?

是一个力于事业有成的大学生,还是一个终身在追逐私利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

  是一个有着坚定爱国精神民族情怀的大学生呢,还是一个浮萍一样的漂到国外为他国服务的大学生呢?

    ……? 

看来,作为一个老师,你只是把眼光终止在你的学生考上大学这个三级跳的界线上的,是不考虑一个学生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存在的。

学生能考上大学,在现在的高考制度的制约下,那是只教知识的教育就能做到的。而学生十年二十年后良好的存在状态却是要通过育人教育才能做到的。

显然,先生作为一个当了十多年班主任高中老师,秉持的和实践的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教育理念,践行是非常短视的教育行为。为此深感遗憾。

当然,这也是先生被应试教育大环境裹挟的结果。但不管客观环境如何,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一个清醒的教育者,还是应该有教育为育人的思想根基的还是应该把自己的目光放在自己学生十年二十年后身上的

可是,如果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诚如先生一样都是“教育就是教知识的教育”的教育理念,且教育眼光都如此短视的话,那么借用我在《透视一个教师提出的问题微评结尾中的一句话:教育的希望在哪?在哪?在哪?

 

“24岁教师因教学成绩差,被校长约谈后走极端,校长需要担责任吗?”

2022年1月10日

那个教师走极端,与心理素质有关,与校长关系不大。但那个校长是“唯应试教育”校长,是不知道教育本质的校长,是不懂教育的校长,这应该是真的。而且这种不知道教育本质不懂得教育的“唯应试教育”的校长在我们的社会中是普遍意义的多,而真正懂教育的、知道教育本质是什么的、在践行育人教育的校长却是凤毛麟角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教学成绩不佳,教师就该上黑榜

2022年3月19日

据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教学成绩不佳,教师就该上黑榜一文披露:311日,在云南昭通大关县寿山镇召开的春季学期教育工作会上,8名教师因其任教学科在全县期末统测中排名倒数三名,被给予“黑榜”警告

太可怕了。

这再典型不过的反映了地方管教育的官员的“教育就是只教知识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有多么顽固了。在这么顽固的教育理念的统治作用下,育人教育理念如何在管教育的官员那里得到认同和确立?育人教育理念得不到认同和确立,育人教育又怎么能得以进行和推进?

就这一教学成绩不佳,教师就该上黑榜’”事情来说,该上黑榜的应该是云南昭通大关县寿山镇官员或管教育的官员,应该责令这些教育官员尽快改变教育理念,甚至应该调整云南昭通大关县寿山镇管教育的官员,以警示所有的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不如此,这育人教育理念真的是确立不起来的,育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真的是推不动的。

 

正文

 

有网民问:“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那条真正的黄金起跑线,在哪儿呢?”

 

说到教育中的起跑线,那应该是中国教育独有的东西。从表象上看,教育中的起跑线是是孩子们用来起跑的线,实际上则是一条由家长引领着孩子起跑的“起跑线”,无数个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上起跑,然后是一个一个孩子各自独立地在“赛道”上赛跑。这样的教育在世界上可能是极为罕见的。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是国家在恪守教育育人本质和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的对教育的掌控,以让教育走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是在学校这个孩子们的共同家园中,由有爱的会育人的老师(包括幼儿园的老师),带着一群一群一拨一拨一茬一茬一代一代孩子一起走在教育的大路上。是在走在这条教育大路的过程中,簇拥在老师周围的绝大多数孩子们被教育成了同一的孩子。这绝大多数孩子们的“同一性”表现为:

 

都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孩子;

 

都是心理健康阳光向上的孩子;

 

都是具备了做好人好公民内在素质的孩子;

 

都是具备了基础道德的孩子;

 

都是具备了基本的现代文明意识的孩子;

 

都是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

 

都是价值观正常的孩子;

 

都是单纯的孩子(与单纯相对照的是,是人格的双重性,是两面人);

 

都是有泛爱心的孩子;

 

都是知道尊重的孩子;

 

都是有“自己想思维方式”的孩子;

 

都是有能辨别是非-对错-好坏-善恶能力的孩子;

 

都是具备了能成为人才的“后天条件”的孩子;

 

都是有着朦胧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的孩子;

 

都是有了一定基础知识的孩子;

 

都是有过快乐童年的孩子;

 

……。

 

然后,他们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呵护,走向一个新的起点,就是以好人好公民的身份或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

 

在这样的教育大路上,簇拥在老师周围的孩子们有起跑线吗?没有。孩子们从来不是脱离老师和家长的呵护和引领而独自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起跑的,从来不是脱离老师和家长的呵护和引领而独自在“赛道”上赛跑的。而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和引领下一步一步地、稳稳当当地、按部就班地走向共同的。他们走向的共同有两个。一个共同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共同走在教育的大路上。另一个共同是,以同样的身份——好人好公民的身份——共同进入社会。

 

以上所述,实际上描述的是一种教育景象。是中国的民国时期有过的教育景象,是新中国“文化大革命”前有过的教育景象,是现在的大多数国家有着的教育景象。这样的教育景象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现代的教育景象。

 

显然,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这种正常的、合理的、现代的教育景象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是极为独特的教育景象。这种独特的教育景象表现为:

 

是一个一个孩子在家长的“鞭策”、推搡、逼迫下,在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学校的诱导作用下,从家长各自想象的虚构的“起跑线”上独自地起跑;

 

是孩子们背负着重负(这里的重负既有沉重的书包,更有超越他们认知能力的知识学习,10-12个小时的知识学习时间,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刷题,没完没了的考试)各自独自地跑在“教育赛道”上赛跑,进行着应试成绩的比赛(只进行应试成绩的比赛,再不比其它);

 

是孩子们在“教育赛道”上,或是在应试成绩上超越其他同学,或是在应试成绩上被其他同学超越;

 

是孩子们在这样的背负着沉重负担、只学应试知识、只比应试成绩的状态下,在“赛道”一个一个累的喘不过气、压的直不起腰来状态下,迷失了去哪儿的方向(即,没有了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

 

是很多孩子被以各种方式落下、出局、淘汰(这里说的“各种方式”是指诸如:价值观扭曲的方式,身体垮了的方式,心理和精神被摧残的方式,生命夭折的方式,学坏的方式,等等。而不包括上职校和上高职);

 

是剩下的孩子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

 

是这些终于跑到终点的孩子就成片成片地“累”到在终点——考上大学;

 

然后是很多考上大学的孩子,把大学当作了人生的终点,到大学歇脚,到大学躺平,到大学混日子,自杀,是缺失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存在状态开始发作,是走上歧途。

 

这就是我们社会现在独有的教育景象。这种教育景象与我们上述的教育景象相比,应该是一种完全不正常不合理不现代的教育景象。而这样的教育景象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有一种似曾相见的感觉。噢,原来这种教育景象就跟竞技体育运动中的竞技景象一样。教育被搞成由所有未成年人参与的竞技体育那样的竞技运动,而且是长达十几年的竞技运动,这就使教育景象表现为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不现代的教育景象了。

 

而这样的教育景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结果——把孩子教废的结果——呢?!在中小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原本有着的“自己想思维方式”被完全地排挤没了,价值观扭曲,存在着的负面意识负面惯性,垮了的身体,因为心理和精神的被摧残而凋谢和萎靡,因为打击和羞辱而没有了人格和尊严,人格的双重性,因为学习的压力因为心理和精神的被摧残因为人格尊严的被羞辱而夭折,学坏,等等,不都是被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废的表现吗!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把大学当作了人生的终点,到大学歇脚,到大学躺平,到大学混日子,自杀,缺失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存在状态开始发作(即对前途的迷茫),对科学无感,进入社会后找个舒适安逸的地方继续躺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走上歧途,不都是被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废的表现吗!在公民身上表现出的——道德水平的滑坡,国民素质一代更比一代低,一代更比一代厌恶劳动,不走正道不把智慧用在正向正事正道上的人越来越多,等等,不也都是被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废的表现吗!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景象现在会是这样的呢?对此我已有过说不清次数的分析。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归结为:

 

因为几乎所有的教育参与者基本上都处于不知道真正的教育是做什么的意识模糊的状态;

 

因为一茬一茬一代一代的家长被“上好学校-上好学校-上好学校、上大学-上大学-上大学、上重点大学-上重点大学-上重点大学的统治意识”牢牢地统治着了,于是,关于教育的意识被这种统治意识给模糊了;

 

因为不仅是家长,也包括很多的教育者,特别是很多的有影响力的名人,都认为教育是为了实现私利最大化的,这就使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功能在意识上完全被模糊了。

 

当教育在这样一种模糊意识的支配下存在、运行、发展时,它不演化为这样独特的竞技体育式的教育景象,还能发展成怎样一种教育景象呢?也就是说,当教育在模糊意识的支配下存在、运行、发展时,它只能也必然发展成为不正常不合理不现代的竞技体育式的教育景象。

 

接下来我们说说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中会出现“起跑线”一说呢?因为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我们的教育由曾经的育人教育蜕变为了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育,人们参与教育的动力是只学应试知识、是应对考试、是在应试中得高分;

 

二是,人们参与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只教知识的应试教育以实现私利最大化;

 

三是,既然参与教育是为了实现私利最大化的,那么它就是参与教育的人为了各自私利最大化的教育;

 

四是,当教育成为了参与教育的人为了实现各自的私利最大化时,就会使所有的参与教育的人走各自的道路,就要相互竞争,就要竞争过他人。于是,所有的教育参与者就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五是,既然教育成为了为了实现私利最大化而需要各走各的路的教育,既然要在丛林法则中竞争过他人,那就要让孩子提前跑,就要把想象的虚构的“起跑线”设置的越靠前越好,于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就出现了“起跑线”一说。于是,就把想象和虚构的“起跑线”不断地往前设置。比如,家长感觉从小学一年级起跑晚了,就把“起跑线”往前设置到幼儿教育;如果觉得这条“起跑线”还是有点晚,那就把“起跑线”再往前移一移,移到03岁期间;更有知识者们觉得这条“起跑线”还是晚了点,就干脆把“起跑线”设置到孩子还在腹中的时候,让还不曾谋面的孩子在母腹中就开始起跑。

 

六是,在很多名人看来,教育的实现私利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是有名分的,是理所当然的,是必须的,而且附加了“最公平”的正义性。于是名人们编制了很多的诸如“知识改变命运”“阶层流动”“阶层上升”“不上大学就永远只能呆在底层社会”“底层社会不是人呆的地方”“呆在底层社会就是贫穷就是受苦受罪”“进入上层社会才是改变命运”“一定要做人上人”的理由,来证明只教知识的、不育人的、为得高分的、为考大学的应试教育有理,来赞美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去当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吹鼓手,去为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摇旗呐喊。名人是有名人效应的。中国的名人效应就最充分地体现在对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赞美、鼓噪、呐喊、招摇上。正是在名人们对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赞美、鼓噪、呐喊、招摇作用下,撩动、烧灼的中国家长内心不安、焦虑万分、按捺不住,于是就各自给自己的孩子去设置教育的“起跑线”。

 

于是,我们的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就这样在名人们的对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赞美、鼓噪、呐喊、招摇所产生的名人效应的作用下,在“上好学校-上好学校-上好学校、上大学-上大学-上大学、上重点大学-上重点大学-上重点大学统治意识”的统治作用下,在教育是为了实现私利最大化观念的支配作用下,从他们自己设置的“起跑线”那里,把自己的孩子连逼带搡地推进了体现为丛林法则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泥淖之中,而我们的教育者们只给奔跑在“教育赛道”上的孩子们提供知识这个“营养”,并由此演绎出了我们社会特有的教育景象——竞技体育式的教育景象。

 

唉,面对这样奇特的教育景象,面对这种教育景象中内含的教育结果,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更让人不忍的是,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教育是这样的教育景象的呢?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教育景象的实质是什么呢?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教育景象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不意味着是残酷、无情、把孩子教废吗?这样的教育景象难道不该终结吗?

 

所以,还是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我们曾经有过的孩子们簇拥在老师周围,在老师的呵护和引领下,共同地一步一步地、稳稳当当地、按部就班地走向另一个共同这种正常的、合理的、现代的教育景象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