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和存敬:
◎言语忍 忿自泯【惩忿、窒慾】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我们用刀子在肉上划一下,只要一、二周就能愈合;但是【恶语伤人恨难消】,我们用很尖锐的言语对待他人,他的伤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平息。有没有听过因为被别人骂而去自杀的?有!所以,言语比刀更利。就要想办法来对治,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下手之处何在?【惩忿、窒欲】中国文字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了,字中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怒是会意字,表示你心上有一个奴字,你就是坏脾气的奴隶,它要你往东你就往东,要你往西撞墙你就撞,等发完脾气之后,会觉得"我怎么做出这种蠢事?"因为你已经被奴役了,无法主宰自己,所以怒很恐怖,不能继续怒下去,要转【怒为恕】。这兩个字差多少,这叫如其心,也叫同理心,你能如其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观察,你就能原谅他了。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是什麼时候?逆境。所以,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经验,你总不会被他骗一辈子,骗了之后,你更清楚如何判断是非善恶,所以要抱着一份感激之心。感激绊倒你的人,处处给你挫折或考验的人,因为他助长并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遗弃你的人,因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直依靠某个人,最可靠的是自己。一个人常常依靠别人,就会生活在患得患失中,没有真正快乐,所以,感谢他遗弃了你,是他教导了你要自立自强。感谢斥责你的人,因為他常常对你恶言相向,助长了你的定慧。他对你恶言相向,你还能如如不动,你的修养提升得很快,等他骂完了,你說:“谢谢你讲出我的缺点”,他一听,下次一定骂不出来了。
有一首描述兄弟之情的诗词,【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子孙做样看】。~~~
《弟子規》提到【财物轻,怨何生】对财物懂得礼让,也就不容易起冲突。【财】字,又通另外一种含义,是木材的【材】,如果木材堆的很多,太阳照太久就会燃烧起来,比喻你的财积累太多,很可能会引火自焚。所以,当你时时時都在搜刮财物,其实自己的福分已经在耗損、折褔了。而这个行为又被下一代学得非常彻底,这个财物留得住吗?人要有深謀远虑!因此,兄弟之间懂得布施,就不会有争吵。有一句話说【人欠你,天还你】,【天】就是天理,你的福分会水到渠成。人往往不能忍一时之气,才做出一些違背德行的事情,所以要能忍耐得住。
接待礼仪方面: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当有人来找父母时,一定要先请客人喝杯水,再赶快去请他们。【人不在,己即到】,假如他们不在,要请教对方有什么事,赶快把事情问清楚,然后告诉对方:"我一定会转告我父母与您联系”,这才把事情做圆满。这些做事能力与礼仪特别重要,一定要在生活点滴当中指导孩子。我们教小孩礼仪,从进门开始,教他们敲门要缓和地敲三声,不能敲得太急促,以免屋里的人被带动得很紧张。如果他正在忙其他的事情,一时不能來开门,心里会更急躁。当接待客人时,开门后要先鞠躬问好:“阿姨好,叔叔好”。再帮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放在让客人一进门直接可以穿上的地方,每个礼仪都含有替人着想的本质。客人进门之后,孩子要说:“阿姨,您请坐”,就引导阿姨坐下。不能说:“阿姨,您自己去那里坐”。坐好之后,马上去倒水,然后说:“阿姨,请喝水”,这就是接待之礼。假如你的孩子这样去接待长者,他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家教。在接待的过程中,就训练一个孩子处理事情,不但要有恭敬心,而且要有始有终。有时我们交代学生去找某个人,结果一去无回,后来找他来问:“你找的怎么样?”他说:“没找到”。没找到也要回来报告,要有始有终,对一件事情要负责到底。【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这一句教诲,我们延伸成接待的礼仪。礼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当我们不懂礼时,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与人之间就容易產生误解、磨擦。所以,接待客人要训练,才能清楚发生哪些情况,应该如何应对。训练可以短时间内达到效果,而更重要的是要教育,让人在做这些事情时,是从内心生欢喜,这就是所谓【诚於中,形於外】。有一位母亲,她接待客人的时候会切一盘水果。有一天她不在家,家里來了客人,等她回來后,看到桌上已有一盘水果。而她的孩子还是小学生,这就是上行下效,孩子无形当中都在学习。在公司里也应该落实这一条教诲。譬如同事的朋友来访,刚好你遇上,你不能说:“他在那里”,这样就显得有点失礼。你可以说:“你请坐”,为他倒一杯水,“我去帮你找他”。这位客人就会感觉到这个公司的气氛很好,会给人家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来了,看你还帮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内心也很高兴。在政府单位,接待就显得更为重要,不然这是丢政府、国家的脸。有个政府主管打电话到其它部门,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接的,态度不大好。主管說:“我找某某某。”他说:“不在!”主管问:“去哪里了?”他回答:“不知道!”就把电话掛了。结果这位主管很生气,开始调查到底是谁接的电话。最后这个研究生的命运如何?被解雇了。之后整个单位接起电话都说:“您好,请问找哪位?”风气大变!当然除了怕丢饭碗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生起对人的尊敬。除了接待人的礼仪之外,还有讲电话的礼仪也很重要,我们要教导孩子接电话。接起电话來,一定要问候长者或对方:“喂,您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哪一位?”假如长辈说:“请问你父亲在吗?”假如父亲在,马上说:“您先请稍等,我去请我父亲。”假如父亲不在,就请问对方:“对不起,我父亲现在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有什么重要的事,您交代我,父亲回来我再通知他;如果您现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亲的手机跟他联系。”孩子做事、办事的能力,就从接电话中,从生活的细节中,慢慢提升。
假如你的孩子往后想得到主管、企业家的赏识,礼仪这一课不能疏忽。有位朋友说,主管常常喜欢找他,为什么?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倒茶,倒得又很自然;什么时候该帮忙夹菜,因為从小做习惯了。接待客人,要让人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就会一团和气;只要和气,事情就能办得顺利成功。所以,接待礼仪要学,而这个学习有赖於家长跟老师在生活当中处处提醒,要有耐性。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見能】称呼长者,重要的是内心恭敬。西方人如何称父母、长辈?直接叫名字,说这是平等。这是不是真平等?平等是对人的尊敬心,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纵使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作附属品,因为他是属於这个社会、世界。但是人生的历练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所以,长者必然要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一定是从他的恭敬心中才能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听父母、长者的话,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绝不是长者希求晚辈的尊敬,而是要成就晚辈的人格,成就他们的学问。现在西风东进,有些儿女都直呼父母的名字,没过多久就感觉到孩子跟父母讲话没有分寸。回想我自己,从小我叫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叫了十多年。有时人家问我:“你姐姐叫什么名字?”当我把姐姐的名字讲出來时,还感觉全身不舒服。有些小孩还会给人取外号、取绰号,这样好不好?当孩子乱给同学取外号,甚至还给老师取外号,他就已经没有恭敬心了,这时立即要给他导正。【将加人,先问己】,你希不希望人家用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也绝对不能给别人取外号。【对尊长,勿見能】。当孩子有些能力,就带着他到处表演,绝对是增长孩子的傲慢。假如大人还说:“你真了不起!”这样的言语听多了,往后批评的言语就听不进去。而且学才华,真正的目的何在?是表现我比人家高一等吗?那就错了,学到的才华是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学历愈高,代表我们接受社会的帮助愈多,我们更应该回馈社会。这些观念一定要从小奠定基础,不然孩子觉得自己得到高学历,就是为了赚大钱,这样就偏颇了。若孩子知道学习能力、读书目的是要奉献社会,他学习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是说: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行礼,也就是打招呼的礼仪。中国古代,人与人相見,都恭恭敬敬的鞠一个躬。现在看到会鞠躬的在哪里?日本、韩国。日本、韩国人跟谁学的?跟中国人学的。礼仪、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離。孩子見到长辈应该如何打招呼?很多朋友說,现在的孩子能对你笑一笑就不错了。当为人父母教导孩子的标準降低到这样的水平,请问能教出什麼样的孩子?在深圳学习中国文化的孩子,学习鞠躬就学了二、三个月。大家不要轻视鞠躬,当他的腰真正能弯下去,弯得很真诚的时候,他的恭敬心就出來了。圣贤人的学问最重要的是【主敬存诚】,时时恭敬、时时真诚,这是真实学问的根基。恭敬、真诚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來,面对长辈要鞠躬打招呼。而鞠躬要注意距離,不能撞到长辈,所以与长辈的距離差不多兩步。鞠躬的时候还要问候:“叔叔好”,整体动作就让人很舒服。除了鞠躬、问候之外,还要注意眼神。鞠躬前要看叔叔,说“叔叔好”,起來的时候再看一下,这就是与人打招呼的礼仪。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一生不知道会给自己造成多少障碍!为什么有人办事很顺利,有人办事就出现很多问题,这不是偶然的。你平常处处有礼,就会积累很多善缘、助力;当言语、行为上失礼,就会形成很多阻力。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跟长辈讲话应该注意声音要适中,假如太小声,长辈听不見,反而增加他的负担。礼貌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礼貌太过了,可能给对方造成压力。孩子讲话要训练,所以每星期都会让他们上台报告,看看这周做了哪些孝行。孩子在台上站立的姿势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要扶着桌子,觉得才有安全感;有的站得歪歪扭扭,一边讲话,手还不停摇摆。这都要经常透过实际练习,稳定度才能提升。当他讲话太快时,我们
要有耐心:“来,慢慢讲,一个字一个字讲清楚。”能力绝对不是天生的,都要透过后天的训练。孔子的教学,德行摆在第一位,第二位就是言语的态度、方式。而《弟子規》自始至终,教导讲话的态度、方法占全书三分之一的分量,可見非常重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当长者叫我们的时候,要快步向前,不能长者叫了还大摇大摆慢慢走,这样是失礼。离开的时候,不能说“爸爸,我走了”,一转身就离开了,应该说“爸爸,我走了”,看着父亲再慢慢往后退几步再离开。这些细微之处,都从内心的恭敬流露出来。长辈在跟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的眼神不可飘移,应该专注看着长辈讲话。这个态度也要训练,现在小孩心定不下来,你跟他讲话,还没讲几句,他就失去注意力。当下你要很坚持,让他看著你把话讲完,最后你还要问他:“刚刚爸爸讲什么?讲一遍给我听。”这样训练他,一来专注听人讲话,二来有恭敬之心。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去别人的家里拜访,应当先打电话约时间,确定是否在家,还要问对方是否方便,不要说“我现在过去好不好?”你这麼急促,人家只能说“嗯,好吧!”这时你要【听思聪】,假如他回答的很勉强,就要主动问:“你是不是待会儿有事?如果不方便,我换个时间也行!”这样对方就不会觉得太唐突。不管你是拜访还是打电话,也要注意时间,不能在吃饭、睡觉的时段,这就没有替人设想,不尊重他人。无论何时打电话给人,第一句话要先问“请问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当你时时能这样恭敬,人家跟你交往就会觉得很舒服,没有压力。当我们的言语透露着恭敬,孩子在我们身旁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入门】的时候要先敲门,等屋里的人回应,请我们进入才可以进去;假如让我们等一会儿,就要恭恭敬敬地等。如果你进到别人家里,看到一楼没有人就跑到二楼,正好主人回來,会造成别人的误会,所以恭敬还包含着避嫌,避免人家对你的怀疑。所以,尚未确定屋里有没有人,一定要问“请问有没有人在?”喊几声没有人回应,就不能进入。【问孰存】可以延伸,譬如你要拜访朋友,就要了解他的家里有哪些长辈?有哪些家人?问了以后,还要了解他们的状况,拜访时才会觉得很亲切。譬如关心一下他母亲的情况可以问:“伯母,您前一阵子是不是感冒了?现在好多了吧!”俗话说“見面三分情”,如此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为他的孩子跟你非常熟悉,若对你的了解不多,也会掛心你的品德如何。所以,我交朋友的习惯,若是很熟的朋友,一定要到他的家里去拜访,让他的家人对我有所了解。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如果有人按门或打电话來,你应该说:“请问您是谁?”或“请问您是哪一位?”这时应当回答:“您好,我是某某某。”有些人会说:“是我,我就是我,你不知道我是谁吗?你不记得我啦,我们两个月以前見过面。”这很失礼。所以,一定要让对方马上知道你是谁,他的心就安了。这就是讲话的分寸与态度。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要加予别人的言语、行为,首先要问自己:“这样的言语、行为,别人如是对我,我能否接受?”假如不能,就不能这样去对待别人。所以,【行篤敬】是落实在对人、对事、对物的恭敬之中。《弟子規》后面讲【亲仁】,亲近仁德的人要不要恭敬?当然要。求学问,有一句很重要的箴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个人道德学问提升的速度,不是外面决定的,而是自己的诚敬心所决定的。我们不希望他人对我们在言词上有毁谤、批评,我们就不应该去毁谤、批评他人;我们不希望他人在行为上冒犯、控制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去冒犯、控制他人。甚至於起心动念,假如我们不希望别人有害我们之心,我们也不应该起害人之心。处处能这样去对待他人,就能掌握做人的分寸。当我们觉得周围的人对我们很不好,常常对我们发脾气,可能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都是自己心的反射。当我们常常以恶脸对人,镜子反照回來,绝对是恶脸向着我们;当我们时时以笑脸迎人,也会得到别人笑脸的对待。我们静下心來思考,到底周围的亲朋好友面对我们是什么态度、什么脸孔,如是思惟观照,就知道如何修正和提升自己。很多的障礙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我們之所以会痛苦,都是求不得,都是要求別人,沒有要求自己。当我們能寬恕別人,看到自己的本分,整個人生态度就会不同。因会只要有求,每天都会患得患失。能看到本分就会天天尽心尽力,当我們天天尽心尽力,就会有成長的喜悅。在我们尽力的过程中,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依报就隨着正报转了
◎【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自己有能力要主动协助他人,别人有才华绝对不能嫉妒,一有嫉妒,我们的恭敬心就失去了。现代人都不愿意帮别人,怕自己的本事被人家学去。我听过一个报导,有兩个姐妹在讨论,姐姐說::今天有一个同学问我一道数学题怎么做,我会,但是没告诉他。”妹妹就说:“我会告诉他,我会把错误的告诉他。”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因为孩子从小学竞争,見不得人好,心量愈來愈狭窄。而心量一狭窄,福分就下降,就不懂得取长补短,不懂得見贤思齐,因而埋下人生很大的祸患。所以,我们要时时教导孩子,自己有能力助人就要多尽一份心力。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助人者人恒助之。有人发生狀况的时候,朋友都争先恐后來帮他,那不是偶然的。而我们有事却无人来帮助,原因就在没有时时处处广结善缘。有一个小女孩,她的数学是班上顶尖的。有一天她请假,因为她的爷爷去世了,而她的爷爷是数学教授。同学们正在考数学,一听到她的爷爷去世了,就說:”终於死了!“因为她爷爷不死,她总是第一名。孩子现在的思想都是功利,很恐怖!当孩子急功近利的时候,请问他的竞争、掠夺之手伸出來首先是向谁?向他最近的人,就是父母。现在的父母很迟钝,都在制造自己中晚年的悲哀,所以现在的家长必须要赶快提升教育的观念。【人所能,勿轻訾】别人有才华、有能力,我们绝对不能嫉妒、障碍,要【随喜功德】。其实嫉妒是最大的魔王,当我们嫉妒他人时,整个情绪就已经到地狱去了。嫉妒慢慢会变成瞋恚心,而瞋恚就是地狱道最重要的一个引业。地狱跟天堂只在一念之间,我们从嫉妒转成欣赏,转成随喜,甚至於转成成人之美,就有无量功德。当我们去随喜一个人所做的好事,当下我们的心跟他的心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