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金庸(四)

(2022-12-08 09:52:27)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艺评论

 我读金庸(四)


 (1)

       《书剑恩仇录》上册,金庸著,三联书店1996年11月初月重印版,1998年4月重印。

整部作品都是围绕乾隆的身世之谜展开的。关于乾隆出身之谜,有着许多不同版本的传说,只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乾隆其实是一个汉人。当然,也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认为说乾隆是汉人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既然说乾隆是汉人的说法不成立,那为什么又会有这麽多传说呢?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千年来,就先后有金、元、请三个朝代被外族人占领、统治,在堂堂的大汉族人心里肯定会留下深深的阴影。尤其是生活在这三个朝代的汉人,饱受异族统治者的欺压,思想长期压抑,又看不到未来,只得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幻想上头,幻想着异族统治者的头子,其实是汉族人的种,所以,我们即使受点气也是受自家人的气,与外人无干。这当然是一种阿Q式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被扭曲灵魂的情绪宣泄,是民众在绝望情景下的精神自慰。这种情绪,只能消解民族的斗志,培养成一种逆来顺受的民族习性。

《书剑恩仇录》就是这种民族情绪的代表作。它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几个侠士与汉人乾隆的配合,悄悄地进行一场“和平演变”上面。这当然只能是一场黄粱美梦。这样的作品,打着爱国的幌子,只能增加一些民族的惰性与投机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称它为麻醉民众精神鸦片一点都不为过。       

                                     (2)

        读《书剑恩仇录》下册,金庸著,三联书店1996年11月初月重印版,1998年4月重印。

最近,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向荣在谈到金庸的武侠小说的时候,认为“武侠小说所张扬的侠义精神,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情义伦理’。青年读者追捧‘金书’,恰恰是对这种武侠小说中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向荣说的也许并没有错,这种“情义伦理”确实是民间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这种价值观就是对的。当一个民族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英雄侠士的拯救上面,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抗争、奋斗去获得自由与幸福的时候,那这个社会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包括在个体精神层面,企图通过外力的推动来改变自己,而不是通过灵魂的自我拯救来提升自己,这样的族群同样是没有希望的。而在西方,侠士不是被当做英雄来崇拜,而是被当做小丑来讽刺的,比如拿着长矛与风车战斗的唐吉可德。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与依靠别人来解救自己,这正是东西文化的异趣之处。

                                                                      (3)

《鸳鸯剑》,金庸著,三联书店1996年11月初月重印版,1998年4月重印。

 

《鸳鸯剑》篇幅不长,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篇的样子。金庸的长处在于鸿篇巨制,因为他擅长讲故事,而且能够将故事讲的很生动。即以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各种武功套路为例,那么多的武功门派、那么多的技巧,又要不能重复自己,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是不行的;那么多的人物,要做到性格各异,风采不一,也不是唾手可得。也许这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但是,通过短小的篇幅来深入细致的雕琢一个精致的故事,却不是他的长项,这不《鸳鸯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他也想通过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人物,但由于篇幅的原因,这些故事情节根本来不及展开;本来通过精雕细琢可以出彩的地方,他却蜻蜓点水似的一掠而过,情节显得突兀,人物形象也立不起来。整体感觉就是一部作品的写作提纲,读起来干瘪、无趣,味同嚼蜡,远不如他的其他作品那样引人入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