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鼻梁子”

(2022-08-27 00:05:43)
标签:

美食

分类: 散文
“没鼻梁子”

在我们老家,女婿第一次登岳父家门,出来后,人们总会与他开玩笑:“你丈母娘是不是给你烙的‘没鼻梁子’?”

“没鼻梁子”其实就是北方的一种面食——烙餄子,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的做法也很简单:用擀饺子皮的方法做剂子皮(比饺子皮要大很多),一张铺在下面,将提前和好的馅均匀地搁在上面,摊平;再用另一张剂子皮盖在上面,用手把两张剂子的周围按平、缝隙捏严,就可以开始烙了。烙餄子忌猛火,只能用文火细靠,以便让里面的馅料慢慢熟透,而又不使面皮焦糊。这样烙出来的餄子,外皮焦脆,馅料鲜香,是难得的美食。

不过,我所说的“没鼻梁子”,与普通的烙餄子的原理是一样的,但做法略有不同。原因是动机不一样。普通的餄子是平时享受的,但“没鼻梁子”却是专门用来招待女婿的。女婿是丈人门上的“高戚”(贵客),有句俗话叫:“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爱看。”为什么?因为中间有个桥梁:女儿。女儿是娘的心头肉,而女婿是女儿的最爱,爱屋及乌,所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既然是高戚,招待规格肯定要高于其他客人。为什么偏偏选定餄子?首先是有一个“餄”字。餄者,和也,合也,预示着小夫妻和和美美;其次,餄子是用两张剂子皮合成的,象征着两个人组成的幸福小家。至于它的做法的不同,主要在于馅料加鸡蛋的多少以及馅量的大小。

首先,馅料一定是用时蔬作原料,最好是韭菜或小葱,茴香亦可;馅料不用肉,只用鸡蛋(亦称“鸡蛋餄子”)。鸡蛋不是提前炒熟剁碎,而是将生鸡蛋磕开,直接浇在剂子皮上面的馅料里,拌匀,摊平;最大的区别是馅料的量一定要大,大出平常餄子的数倍。因为馅量越大,代表丈母娘对女婿的疼爱越多。这样,烙出来的餄子也一定会比平常餄子厚得多,吃的时候,咬一口,把鼻梁子都遮住了。这也就是“没鼻梁子”的由来。

这样一说,仿佛“没鼻梁子”的做法很简单,其实不然。最难的是烙的时候对火候的把握。火大了,火猛了都不行,因为里面的馅料还未熟,外面早就糊成黑炭了。要等里面的馅料熟透,又要保持外皮的焦黄酥脆,就必须把握住火候的大小与粗细。正因为它的技术难度很高,平时不会轻易做,只有等“高戚”来了,才偶尔一用。所以,人们平时很难吃到它。

1984年,我刚刚调到教育局上班。有一次到洼里王镇下乡,听同去的同事张宗江说,镇上有家私人饭馆,老板叫王龙章,他的绝活儿就是烙餄子,就像人们所说的“没鼻梁子”。张宗江还诡异地笑笑,说王龙章有个闺女,长得很漂亮,专门给他打下手。说实话,我长这么大,只是听说,还从没有尝过“没鼻梁子”是什么滋味,就积极主张去尝一尝。

我们果然去了,果然吃得“没鼻梁子”,王龙章的闺女也果然漂亮。一说要吃“没鼻梁子”,闺女就提醒说:吃这个不能急,要慢慢烙,等的时间会长一些。我们连连说:“不着急,你们慢慢烙。”我们要了几个菜和一瓶酒,一边喝着,一边等餄子的上桌。果然时间不短,足有四五十分钟,餄子才端上来。小葱鸡蛋馅,足足有多半寸厚,小葱的绿,鸡蛋的黄,艳丽夺目,芳香扑鼻,让人一看就会流哈喇子。我酒也顾不得喝了,餄子也顾不得烫手了,抓起一块就往嘴里填。咬一口烫得眼泪都下来了。张宗江以一副过来人的口气说:“慢点吃,有的是。”我不好意思地笑笑,这才放慢了速度,慢慢地吃起来。

不过,要说味道如何惊艳,还真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好吃是绝对的。面皮的酥脆与馅料的鲜香结合在一起,在舌尖上跳起了曼妙的芭蕾。尤其是那厚厚的馅,一口咬不透,任凭你大口的咀嚼,大口地吞咽,那种恣意潇洒,那种凶猛霸道,是吃任何带馅的食物所体会不到的。

这顿饭吃得是那样满足,以至于多年过去,香犹在唇。后来,又去过洼里王多次,每次必点,成了年轻时代的美好记忆之一。可惜的是,王龙章的饭店后来不开了,美味的“没鼻梁子”再也吃不到了。后来,有的饭店也推出过这道美食,不是用铁锅,而改为电饼铛,依旧没鼻梁子,但已经不是那个滋味了。

尤其是张宗江已经作古,王龙章不知所踪;那个漂亮闺女自然也应该早已嫁做人妇,眼下,恐怕已经当了奶奶了。

只有那“没鼻梁子”,依旧在我的记忆里鲜香着。

                                            2022,8,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