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苑》(49)
礼,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绝非可有可元的"奢侈品" 。古人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以至于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可见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的。不过,话虽这样说,但任何规矩都是人制定出来的,真正做到一点也不走样儿,恐怕连圣贤也办不到。普通人自不必说了,就以圣人为例吧。孔子是克己复礼的狂热鼓吹者,按理说,他的一言一行都应该合乎"礼" 了吧?其实不然。比如他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可他自己却不顾学生的反对,"子见南子", 去走女人的后门。这有失圣人体面,为尊者讳,不说也罢;还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程子,两人初次见面谈得很投机,孔子就让学生子由送一束帛给程子。子由不以为然,就说:我听说,士人不经人介绍而相见,女子不经人说媒而嫁人,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孔子却说了这样一番话:"由,《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不愿兮。'今程子天下之贤士也,于是不赠,终身不见也。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子由呀,《诗》中说过,"野外有蔓生的草,天降下露珠团团;有这样一位美人,眉目清秀婉然;出乎意料的相遇,正合我的心愿。"程子是天下的贤士,这一次如不赠送礼物,恐怕就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大节上不能越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孔子的这番话,有没有说得服子由,我不知道;但我对这番话,却是赞成的。见到美人,谁会不高兴呢?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圣人也不能例外,只不过圣人平时将自己包裹得很严,轻易不让人看到他的庐山真面目而已,稍不小心,便会有所流露,虽然是"偶尔露峥嵘"。 上面的话,就让人看到孔子令人亲切的那一面,尤其是最后一句:"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说这样富于人性而出格的话,在孔老夫子的一生中,似乎并不多见。
中华民族是个谨小慎微的民族,有人将其归因于我们的农业文明,似乎食草动物天生就该受食肉动物的气。对外,只练招架之功,而毫无还手之力。一座长城,被引以为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其实那只是用来抵御外来入侵者的,是一种民族恐惧的长征;对内,则小心谨慎,求稳怕乱,缺乏西方人的那种冒险精神。循规蹈矩,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僵化教条,自己给自己设置了诸多条条框框,将自己弄得根本迈不开步,时时如履薄冰,处处如临深渊,不敢越雷池半步。造成这种"民族半瘫痪" 状态,儒家学说可谓"功不可没"。 很难想象,一个将终生讲究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见君主要"趋而过庭", 一日要三省吾身的人奉为圣人偶象的民族,会有真正的开拓进取精神。只是直到推翻了封建统治后的五四时期,由于引进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观念,儒家学说才得到了初步清算,但民族救亡,又将五四成果给断送了;到了反右和文革时期,人人自危,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自家门前雪尚且扫不清,哪里还有心思去管他人瓦上霜?正因为如此,才将堂堂中华民族弄得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幸亏有了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正如孔子所说:"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在坚守社会主义的底线这个前提下,可以改革,可以探索,允许犯错,也允许失败,这样,才有了市场经济的建立,有了今天的发展与繁荣。
"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说到底,就是个心态问题。不管是整体民族,还是每个个人,只要有了这种心态,就可以冲破种种禁区,踏过一切藩篱,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去取得前人没有取得的成果。
真没料到,当年孔夫子的一句"强词夺理" 的自我辩解,使我们想到了这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