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谏不听而去

(2022-05-13 07:05:02)
标签:

历史

杂谈

分类: 杂谈

                                             ------读《说苑》(50

     历史上,忠臣进谏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与赞扬,这当然是对的。《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是说辅佐君主的臣子忠直刚正,并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做臣子的,之所以不顾自身的安危,以正面的道理来劝诫君主,用前代圣王与昏君兴国亡家的实例来警醒君主,是因为如果君主有过失,那是国家危亡的萌芽;看见君主而不劝谏,就是忽视君主的危亡;而不关心君主的危亡,忠臣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所以忠言进谏于国于家,于君于民,都是一件好事,理当受到尊崇和赞场。

     理儿当然是这么个理儿,可是看看历史上,真正忠言进谏的,却寥寥无几。何也?原因很简单:进谏的风险太大。真正的谏臣有好下场的并不多,落个囫囵尸首的也没几个。轻者鞭打杖笞、黜职流问,重者开刀问斩、剖腹剜心,弄不好还要诛灭九族。夏桀商纣就不必说了,就连圣明如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不也差点没要了魏征的命吗?动辄惹下杀身之祸,连妻儿老小、亲朋好友都要受到株连,这种事,谁敢轻易惹火上身?

     既然进谏的风险那么大,如果一味地鼓励人们去进谏,甚至责怪人们不敢进谏,我总觉得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君主若是一时糊涂,脑子转不过弯儿来,听人一劝便能幡然悔悟,大臣们当然应该及时进谏;可是,如果君主一味昏庸而又死不开窍,他就是不听你的,你怎么办?如果君主心里不是不明白,而是欲望使然,不能自已,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一意孤行,你又该怎么办?难道真的要大臣们都要豁出性命,去做那毫无意义的进谏吗?如果拼上身家性命,换得君主醒悟,那也算值了,可如遇上铁石心肠而又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大臣的进谏起不了任何作用,岂不是徒增几个屈死鬼!刘向明白这其中的利害,所以,他说:"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他的意思是,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就会危及臣子自身。与其危及君主,宁可危及臣子自身。可是,如果危及自身最终仍不被采纳,那么,进谏也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进谏的最佳状态,当然是能够"上不危君,下不危身,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刘向心里也很明白这一点。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杀死了他;二是曹霸三次劝谏曹君都不被听取,所以离开了曹国。刘向说:"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所不为也。"他的意思是,如果三次进谏而不被采用就可以离开,因为不离开就可能遭受杀身之祸。由于进谏而杀身的事,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去做的。所以,刘向认为,虽然《春秋》上说泄冶与曹羁都是贤人,但曹羁的行为(三谏不听则去)更符合礼的要求。

     这当然不是说就可以任当权者为所欲为。要真正的"匡君之过,矫君之失,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人被打哭了,应该找打人者算账,而不应一味地指责被打的人为什么要哭。既然君主有了过失还不听从劝谏,那就要从君主身上找原因,一味地要求大臣们冒死进谏根本于事无补。那么,就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君主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之不敢、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胡作非为;如果屡谏不听,就掀翻了他的龙椅让贤;实在不行,就干脆改朝换代------当然,这在封建制度下,只能是一幅与虎谋皮的乌托邦美景,飘渺而不现实,那么,就让我们寄希望于大讲法制与民主的当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书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