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朋友圈里读到了炳莹兄的“《阅微草堂笔记》批注后记”,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果然因缘际会,纪晓岚遇到了李炳莹,沧州文化历史,终于有了衔接。
读了文章开头几句:“庚子年末——2020年12月10日,学生梁振刚来找我,颇似正经地和我说,上级文化部门要出一套“文化名人批当地名著”丛书,沧州的名著,非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莫属。批注者呢?几经筛选,我不幸躺枪中彩。”心
想 ,知师 莫如 徒 ,振刚弟 找对人 了。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长袍大褂的纪晓岚与西装革履的李炳莹促膝而坐,丝毫没有违和感;喜爱御前献媚的歌德派与专与领导作对的缺德派,居然混的如胶似漆。这其中内在的联系究竟是什么?
首先第一条,两位都是有趣的人。睿智幽默,是二人的共同特点。只不过相同之中又有区别:一个是曲线救国,以取悦的表象掩饰坚执的内核;一个是直取咽喉,呈现“爷就是爷,其奈我何”的雄勃。曲与直终有交集的那一刻,于是,在阅微草堂汇合了。两个人在民间都有不少的传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为疲惫而憋屈的人们送去很多的快乐。
第二是学识的渊博。纪晓岚自不必说了,那是中国文化史绕不开的存在;便是炳莹兄,也是文化界不容小觑的人物。倘若剖开他的肚皮,里面一定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雅素大餐,荤腥小吃,黄钟大吕,俚曲俗调,应有尽有。在他们机锋雄健的谈吐里,人们既涨了知识,也开了胸怀。
其他原因自然还有多多,文化的,政治的,情感的......诸如此类,但我不耐烦说了,说了也没趣。唯有这两条最是打紧;况且在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的摁,也太费劲。在此我还想说的是,当年交河县“四大缺德”(源自于当年的论争,“歌德”指的是歌功颂德;“缺德”指的是暴露阴暗面),炳莹兄头把交椅,不佞叨陪末座。尽管曾经备受争议,迄今初心未悔。文人之所以为文人,最要紧的不是傲气,而是傲骨。倘若二者兼有,便是任丘话了:倍儿得!
最后强调一句:等书出来,老李别忘了小李,那便是极好的。
2022,4,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