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說苑》(34)
"敢于不善人",就是敢于不用无才无德的人。一般说来,敢于用什么人,尤其是有争议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可不用什么人,却为何也需要勇气呢?此话源于战国时魏人蹇老。当时董安于治理晋阳城,向蹇老请教从政的事。蹇老说,要记住三个字,叫忠、信、敢。忠,就是忠于君主;信,是政令要讲信用;敢,就是"敢于不善人",即敢于向不善之人说"不"。董安于听完蹇老的话,称赞说:"此三者足矣。"
或者有人要问:对于无才无德的人,既然不用他,他就成不了什么气候,小泥鳅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为什么要怕他呢?不重用他,还需要什么勇气?
非也。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说,那班无才无德的小人,会利用一切机会向上爬,甚至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通常,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巧言令色、大奸似忠、巴结奉承、卑躬屈膝之类的手段,先向你发动一场"攻心战"。专拣你喜欢听的话说,专挑你喜欢的事做;你想躺着,马上就有一张软榻摆在你的面前;你想坐着,屁股底下立即就会有一只舒适的板凳;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将你侍候得舒舒服服的,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中了他的糖衣炮弹,成了他的俘虏。这一招,最是厉害,已经不是你敢不敢用他的问题,而是你不敢不用他的问题。等他一旦把柄在手,你也就只好做他手中的牵线傀儡,叫你方就得方,叫你圆就得圆了。
其次是,他征服不了你,不等于征服不了别人。世人熙熙攘攘,真正抛开世俗名利者又有几人?他从你这儿打不开缺口,还可以从你身边的人身上下功夫,甚至在你的上司那里寻得支持。试想,当你的周围是一边倒的拥护他的声音,而你的上司又会强制或半强制地向你发号施令的时候,你果然敢于犯众人之怒,与天下人为敌吗?除非你豁出去了,或者以卵击石,或者挟起皮色走路。而一旦你离开,他就会立即趁虚而入,那就已经不是你用不用他,而是他用不用你的问题了。
如果以上两招都不灵的话,他还会使出他的"杀手锏"。古人有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什么意思?就是说这种无才无德的小人,想帮你成就一件事他办不到,但坏你的事却是手到擒来。你想稳定局面吗?他偏来给你搅局,挑拨离间,造谣生事;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写黑信,告黑状;搞山头,立宗派;搅得你身边鸡飞狗跳,永无宁日;你想干事情吗?他就会不惜动用卑劣龌龊的手段,予以千方百计的破坏,设置障碍,制造事端。反正你在明处,他在暗处。你明知是他捣的鬼,却就是抓不住他的把柄,到最后,只能是被一只老鼠搅混了一锅汤。如果这样仍不能奏效,那么,他就会像个街头青皮无赖一样,耍赖撒泼,赖汉坐地,泼妇骂街,鸡蛋里头挑骨头,拿着不是当理说。将脸一仰:我是流氓我怕谁?
如此下来,多么方正忠厚之人,多么精明强干之士,不照样被他弄得筋疲力尽,甚至一败涂地?否则,蹇老也不会将"敢于不善人"做为当官的三大法宝之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