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愚公的智慧

(2022-04-06 00:02:38)
标签:

历史

杂谈

分类: 杂谈

                                                     --读《說苑》(32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歌颂的是愚公那矢志不渝、挖山不止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之所以将故事的主人公称为"愚公",与"智叟"相对,旨在说明"愚公"并不真愚,而"智叟"却是名不副实的的伪智。在这里,"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所称颂的只是愚公的意志和毅力,而并非他的智慧。

     《說苑》里有一则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愚公",倒是一名真正的"智叟"。它讲的是齐桓公外出打猎,为追逐一头鹿而奔跑,进入到一个山谷中,碰到一位老翁,就问他这是什么谷?老翁回答说是愚公谷。齐桓公问他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老翁说:因为我的名字而命名。齐桓公不解,问:"现在我看你的仪表,不像是个愚蠢的人,为什么说是因为你的名字而取呢?"老翁就讲了一个故事:从前,他养过一头母牛,生下的牛犊长大后,就卖掉,又买了一匹马驹。有个年轻人知道了,说:"牛是不能生马的。"于是就硬是牵走了马驹。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老翁太傻了,所以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谷"。听完这个故事,齐桓公说:你确实太愚蠢了!你为什么要把马驹给他呢?齐桓公回到宫中,第二天上朝时,将此事告给了管仲。管仲一听,赶紧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假如尧舜在上,咎繇作刑狱官,怎么会有随便牵人马驹的事情发生呢?如果有人像这个老翁一样被人侵害,也绝不会将马驹给他的。因为老翁知道狱案诉讼不公正,所以不敢不把马驹给他。请让我今后很好的予以整治。"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称赞道:弟子们,你们要记住,齐桓公是速立霸业的国君,管仲是贤明的辅佐,尚且有把智者当成愚公的时候,何况还不如齐桓公与管仲的人呢?

     孔子说的并不完全正确,真正的将智者当成愚公的是齐桓公,而非管仲。齐桓公当时听完愚公的话,感到不理解,认为他确实是愚蠢;但管仲听到这件事,立即反应过来了,并从国家的政治上面查找到了原因。所以说,愚公是智者,管仲不但是智者,而且是"贤佐"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按理说,齐桓公不应是个愚蠢的人,为什么会将智者当成是"愚公",而管仲则不会呢?

     当然,首先是个智力和才能的问题。看问题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与一个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密不可分的。齐桓公对被人讽刺的话,不但听不出来,反而自以为是地认为对方愚蠢,这本身确实是够愚蠢的,他自己才是个真正的"愚公"。而管仲一听,则立即明白了老翁的话的真正用意,而且能从自身发现问题,并着手去解决它。这里面除了个人的智力和才能因素之外,还有着其他更为深刻的原因。首先是以民为本。管仲听到这个故事,马上联想到国家的政治是否清明,是因为他看问题能够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如果他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昏官,只顾自己的吃喝玩乐了,哪里还会想到国家和老百姓?只有平时胸中装着国家和老百姓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看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次,是了解民情。管仲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基于他对下情的了解。假如他对国家的政治和司法情况毫不了解,对社会存在的弊端一无所知,就绝对不会对老翁的话做出如此迅速而正确的判断的,惟有心中装着全局,一切了然在胸,站得高、看得远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真正的智者,是隐身在普通的百姓当中的。他们的智慧比起哲人贤士来,毫不逊色,他们说的话,乍一听,朴素,明白,都是些平平常常的"家常套儿",可是,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当然,就像只有艺术家才能从平淡的事物中发现美一样,只有智者才能发现智慧,只有哲人才能悟出哲理。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除了老翁,管仲才是真正的智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搔痒
后一篇:“白斩”饺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