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迁徙

(2021-05-21 06:22:03)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自传·引子(1

明朝初期,建都南京。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嫡不传长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140046(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靖难"之役,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 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山西民申处山等上言:"请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于是便在山西洪洞县建立一个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宜。于是,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开始了。明政府从人口密集的山西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各地。所以,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洪洞县里老槐树"的说法。

随着这次大迁徙,李氏家族的祖先也被裹挟其中。据《李氏家谱》记载:永乐二年,福源公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直隶河间府乐寿县(今河北省献县)尚尔庄。他们在此“安营扎寨”,安顿下来。福源公是一明庠生,他把李氏家族的耕读传统也带了过来。随着家族香火日益繁盛,李氏人才辈出。当年曾经编纂过《李氏家谱》,但战乱中祠庙毁于兵焚,家谱也不幸遗失。至七世祖思铭公以上,名讳虽存,宗派皆无可考。只能将名讳以素笺装成卷轴,始祖以下按昭穆左右排次,敬书世系名讳供于家庙,祭享时以为神所凭依。这七世祖分别为:

一世祖:福源

二世祖:伯长

三世祖:端、敬、正、宽

四世祖:西园、西堂、西峰

五世祖:东江、东山、东皋、东鲁、东选、东岭、东青、东河

六世祖:美唐、赓虞

七世祖:思儒、思铭、思平

事迹皆失考,唯可稽查者,只有五世祖东选、东岭二公。东选公官至明礼部祠祭司员外郎;东岭公官至明都理钦天监监正。

随着家族的日益繁盛,分家析产成为一种必然。七世祖福源公带领一支族人由献县尚尔庄又迁于交河县(现为泊头市)之庄头村,亦称李家庄头,隶属于二里七甲。有史料记载,此次再迁发生于清顺治十年。按家谱的世系记载看,此书不确,应该为时更早。

迁徙于庄头村之后,李氏家族家门愈加隆盛,书香不绝。世代耕读,出过进士,中过举人,其他功名者更是不计其数。而其中,以我们这一支为最。按照家谱,表列如下:

一世:思铭,明庠生。

二世:荣。

三世:,明庠生。

四世:昂,明附生。

五世:,明庠生,鸿胪寺序班。

六世:尚义,明岁贡生,候选训导。

七世:,明廪贡生。

八世:启元,明庠生。

九世:祯会,字因五。

十世:国梁,字君美。貤赠修职郎。

十一世:肇基,字光裕,国庠生。

十二世:来硕,字载常,附贡生,候选训导,例授征任郎,诰赠奉直大夫。

十三世:元宾,字亚观,国庠生,诰赠奉直大夫。

十四世:汝颂,字虎臣,修选从九品,例授登任佐郎,例赠文林郎。

十五世:懋典,字慎轩,增广生,例授文林郎。

十六世:炳筠,字贞斋,赐授蓝翎五品顶戴。

十七世:楷增,字少斋。

十八世:锡紾。村小学毕业。

十九世:鸿冕,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二十世:,河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毕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说讨论会
后一篇:商界侠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